一本书,帮你告别“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百度上搜索“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结果有350多万条。

可见想读书的人很多,能快速读完、读懂一本书,真的不简单。

阅读到底难在哪儿?如何提升阅读速度,培养阅读能力?推荐你这本《高效阅读》。

这本书的作者是资深的读书写作讲师,大家都叫他刘主编。

全书开篇用一个阅读测试,让你了解自己当下的阅读水平,带你一步步重新认识阅读。

书中不仅讲了阅读的具体方法,还有大量的练习题,完全解决了学完不用的问题。

一本书,直接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学习闭环。

01 阅读是讲“缘分”的

相信很多人都有一本《瓦尔登湖》,我也一样,可尝试了很多次,就是读不过前几页。

樊登老师也有一个关于《瓦尔登湖》的故事。

年轻的时候,他看班里的学霸买了这本书,觉得必定是好书,自己当然也要买一本,结果根本读不懂。

随着年纪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和无数其他书籍的积淀,在三四十岁的年纪,他再次翻开这本书,突然就读进去了。

很多好书非常值得阅读,但未必适合现在的你。

刘主编建议,把书分成三类:轻轻松松就能读懂的,需要很用力才能读懂的,不管怎么努力都读不懂的。

显然,前两类是适合你当下读的书,第三类就不读了吗?当然不是。

读完前两类,并且学一些阅读方法,就有了知识的沉淀,而时间和经历,更是阅读能力最深厚的基底。

就会像樊登老师读《瓦尔登湖》那样,褪去了二十几岁的浮华,带着中年人对生活的思考,对平和心态的追求,再读同一本书,读到的就不仅是文字,而是内心正在探寻的答案。

我的书柜里有本放了很久的《西藏生死书》,几次断舍离,我都保留着它。

对于生死之事,我始终心存敬畏,却又总感觉读不懂,够不着。

直到疫情爆发,家中亲人接连离世,一下子让我对生死有了切身的感受。

于是从儿童读物《孩子你应该知道的秘密:死亡是怎么回事》,到心理学博士唐婧的系列书籍《穿越生死的情书》、《知死方生:生死必修课》等等,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

再看《西藏生死书》,同上面的几本书相比,确实还在我的理解能力之上,却让我在一些文字片段里,读出了平静。

或许它还会在书柜里沉睡几年,但我已经不再对此执着和郁闷,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读出通透。

与一本书的“缘分”,既是时间和阅历的积累,又是自己主动打磨和创造的结果。

少了任何一个方面,可能再好的书,都和当下的自己“无缘”。

读那些“缘分”已到的书,看得完又读得懂,才是学习和成长最好的时机。

网络图片,侵删

02 读高效阅读是项“全身运动”

刘主编提出,高效阅读的核心是“快读慢想”。

提升阅读速度的方法、高效做笔记的方法等等,都是为了“慢想”服务的。

以慢为快,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

所谓的快读,需要有意识地进行瞬间记忆,就能帮我们快速抓到一本书的核心。

大脑有一种“补充和自我纠错”的功能,根据关键词,大脑会快速补全看到的信息,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

如果一个字一个字地详细阅读,反而会增加大脑的理解难度,时间长了还会造成大脑疲劳,降低专注力和阅读兴趣。

那么,哪些东西需要瞬间记忆,来提升阅读速度呢?

一是新词或专有名词。

这些词一般都是一本书的重点,见到就记住它们,先不必深究其含义,因为后面肯定会反复出现,通过反复理解就能加深印象。

二是叙事的要点。

书中的案例都是要说明观点的,记住一些事实,有助于理解论述的因果关系。

三是有并列或递进关系的前半部分。

一般前面的内容会更简单、显而易见,后面会更复杂,所以记住前面当然才能更好地理解后面。

速度永远建立在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之上。

有人说,我要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就不用在阅读上犯愁了。

所以,这就更体现了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好记性的确不如烂笔头儿。

善于做“记号”、“划重点”,是高效阅读非常重要的能力。

书中推荐了一个好用的划重点的方法,三色标签笔记法。

重点内容用绿色标签,有疑问的地方用黄色标签,难点内容用红色标签。

这是在我们左脑阅读、思考的同时,开启右脑对图形、颜色的敏感功能,左右脑一起运作,自然能提升阅读效率。

之后,就进入了“慢想”的思考阶段。

标绿的重点内容需要寻找前后关系,加深理解。

标黄的疑点内容要探索原因,通过查阅资料找到知识盲区,或者提出质疑。

标红的难点部分更要反复阅读,突破自己的认知极限。

读书其实是一项“全身运动”,无论什么方法,都离不开眼睛、头脑和手的高度配合。

具体的方法还有很多,你可以更详细地阅读这本书,搭配出最适合自己的高效阅读法。

网络图片,侵删

03 读书要会见“书”下菜碟儿

你以为学会了读书方法,就能读懂所有类型的书吗?

每种书“懂”的标准可是不一样的。

常说的干货类书籍,自然是要记住重要的知识点,然后运用其中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推荐一个“内感动”笔记法。

“内”就是书中的内容概述,“感”就是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动”就是接下来的行动清单。

只有完成行动清单,我才会将读书笔记归档保存,完成前都放在“处理中”的文件夹里,这让我能随时复盘,知道这本书我到底用过了没有。

文学类的作品,比如小说、散文、剧本类的书,可不是当故事书来读的。

读文学,要透过文字,了解作者构建的世界,特别是文字背后的深意。

为什么喜欢《红楼梦》的人能发展出“红学”,就是故事背后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要从作者的价值观上找到与当今、与自身有关联的东西,才算真正读懂了文学作品。

读史书最要紧的是“以史为鉴”。

普通人读古人治水的故事,可能生出敬佩和感叹,而任正非读历史,却能用“深淘滩,低作堰”的模式,去治理公司,这就是读书和读懂书的差别。

无论读什么书,最终的目的一定是“为我所用”。

如果把“读书”的思维,转变为“用书”的思维,你会自动检索出书中与你高度相关的内容,甚至可以抛开所谓的阅读方法,自然而然地就实现高效阅读。

网络图片,侵删

写在最后

很多人主张,学生学习,只要把一本参考书吃透就能有一个不错的效果。

成年人读书,也可以把这本《高效阅读》当作阅读的参考书。

书中详细介绍了18种高效阅读的方法,4种实用的阅读工具,100个有关阅读的快问快答,还包括大量的片段练习。

读好它,用好它,提升的就是受益终生的底层阅读能力。

有书共读的创始人雷文涛说:“在信息爆炸、变化加速的时代,高效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你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未来将要走向哪里,在阅读的过程中便可预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本书,帮你告别“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