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国的乡土本色——读《乡土中国》

    离乡之人犹如“浮萍”,“出门三里地,就是异乡人”,到异乡稳定生活是“扎根”,但“金窝银窝,不如家乡的草窝”,讲到离乡离土不容易常说“货离乡贵,人离乡贱”,“离开家乡土,不如守家狗”,劝人为善则说:“不打无娘娃,不骂异乡人”,告诫人说“人勤地不欺,离乡不离土”,不忘本的“人老思乡,叶落归根”。诸多的俗语俚语都透露着中国人浓浓的乡土情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乡音无改鬓毛衰”,“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江山隔中州,遥遥望乡土。”,“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思乡乡愁也是我们文学作品永恒的话题。中国人的乡土情怀刻入骨髓,沁入血液,深入人心了!


    首次出版于1948年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撰写的《乡土中国》是关于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社会学著作,在很多社会学科书籍和文学作品中都有提到本书,是深度理解中国基层社会及探寻中国社会文化根脉的代表作,我早想拜读了。尽管这本书成书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书中的很多观点和分析归纳仍非常符合中国社会的现状,这也符合稳定坚实传统务实的中国农业文化的特征。如将《乡土中国》中的关于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礼治秩序、长老统治、血缘与地缘等的论点论述结合去理解一些文学作品比如《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红高粱家族》以及近年的《清明上河图密码》《装台》《觉醒》等,你会发现很多人物个性和关系、故事情节脉络和发展都明朗起来,在乡土社会中和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呈现出的中国社会本色和基层社会特征以及由此形成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文化特色也清晰了,能够在众多文化作品中探索总结出大致相同的乡土生活中蕴含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心理。乡土中国的情结是扎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心底,是一种普遍的民族心理体验。虽然有人从意识形态方面排斥拒绝这种情结,但是应当承认这种情结是传统文化作用的结果,是一种集体意识存在,并不会因为少数人的意识缺失和丢弃不复存在,而是将一直通过民族的血脉传承下去。费孝通先生正是看到了或者说是深刻体验到了这种情结的力量,从而在社会学层面试图进行解析。

        《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这本书文字语言流畅、精炼易读。书中每个字每段话每一篇都易读却不好懂,懂了仍意犹未尽。每一篇文章如果深入思考,都会发现意蕴无穷。不愧是大师作品,大约这就是“大匠无痕”的高明吧。

《乡土中国》 一本值得我们多读多想多用的社会学读本。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解中国的乡土本色——读《乡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