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路上,你忍住了吗?

场景一:

好友A:“豆豆,帮妈妈丢个桔子皮,行吗?”正在看电视的豆豆起身拿了桔子皮向垃圾桶走去。一旁的奶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啪”一声把垃圾桶送到豆豆跟前。

奶奶手太快没忍住。

场景二:

暑假一天,炎热,一家人小聚,西瓜自然是解暑必备。亲戚A,男,三十五有余,未婚,家庭聚餐基本没见干过活。那天他竟主动抱了西瓜洗干净,操刀正准备切,刀口刚碰到瓜皮。

A的老母亲:“x仔,你那懂切呀,这么大没切过西瓜。”

“没事,不就切个瓜。”

“唉,别动,等会一大一小一厚一薄怎么吃,放下放下。”

A没听,正准备用力。

“放下,我来切。”

A不欢而放。

就这样,这位老母亲三十多年都没忍住,操碎了心。

反之看自己,同样是老母亲,很能体会那种想给孩子最好的,也想让孩子成为最好的其一。可一面羡慕着别人家孩子独立自主,一面埋怨着就算自己操碎了心,可孩子还是没有能够成长为独立之一。

记得在樊登的《读懂孩子的心》一书中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很棒的爸爸,她的女儿14岁,一个人背着包去美国留学,走之前小姑娘告诉爸妈不用送,他自己去就行了,他为长期的留学准备好了大包小包就上路了,飞了27个小时。

到了美国之后,美国当地不允许15岁以下的孩子单独旅行,他没有相关的证明,起初遇到了麻烦。小姑娘开始和美国人沟通,说自己独自来美国是为了留学,希望自己能够锻炼一下,所以说服父母独自出发……

结果他不但被放行,航空公司的机长还邀请小姑娘参观了驾驶舱,大家一起拍照留念,美国人对待单独上路的孩子特别友好。

智慧的父母懂得忍。

如果是一般的父母,女儿去那么远求学,又独自出门,内心肯定是焦虑万分的,而且肯定不会同意他独自去。

结果证明这些都是杞人忧天,当然,这离不开平时的训练有素——一次又一次忍住。

既然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如此重要,如何呵护孩子的自理能力呢?

在《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一书中说到呵护孩子的自理能力时有三个原则,特别重要。

一、搞清楚孩子对问题的看法。

父母搞清了孩子的想法和对事物的看法后,千万不要试图把孩子拉到自己的价值观的层面上,这是因为:首先你的价值观未必就是对的;其次,强加的效果一定会很糟糕。

不评判的谈话是高难度的谈话。我们在跟孩子谈话时经常忍不住就会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应该怎么怎么做……”

我们应该对孩子有更多的好奇心,去了解他,让他用“因为……所以……之前……之后……”这些词来讲述整个事件,分享他内心的感受,会更利于增强亲子关系。

二、让孩子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替孩子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总是替孩子解决问题,孩子就永远有层出不穷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对孩子放手,让他去学会解决问题,他才能够很快的学会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我想起顺哥学扣扣子。记得他在读中班的那个寒假,我刻意训练了他扣暗扣。每天早上起床穿好纱衣以后,他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自己扣好暗扣。

小小的手指灵活性还不够,手眼的协调性也有欠缺,要么会出现对不准,要么会出现对准了很难扣上,于是这四五个暗扣完成往往需要十几分钟。而如果是我帮他扣,一分钟不到就能够解决。

所以常常多次的尝试都不成功,自然会惹来他的怒火甚至是放弃。

我知道,没有59分,是永远得不到100分的。

所以我只有忍耐,等待,鼓励,赞扬。

三、思考的过程是重点,而不是把每件事都做到完美才是重点。

很多父母不愿意尝试,让孩子自主的解决问题,原因是怕他做错。比如开头讲到的场景二亲戚A切瓜就是一例。

要知道,不必担心每一件事,因为更重要的问题是这个孩子人生的结果——让孩子的人生收获什么,他有没有得到成长。所以关注点不应该是每一件事解决之后的具体结果,而是教会孩子解决事情的过程。

说到这点,我不得不说说寒假让顺哥洗碗这件事。以前饭后顺哥只负责收碗,洗碗的工作都由我来做。而这个超长的寒假不折腾下孩子,好似心有不安。

于是就给他安排了洗碗这个工作。起初,我也会担心他,可能洗不干净,洗后的碗依然油腻,滋生细菌;也可能会把碗摔破,甚至会扎伤自己的小手等等。

但是反过来想想,大不了自己偷偷重新洗一遍,或者弄伤了就包扎一下,碗碎了不就重新买,有什么大不了的。关键是要他愿意去洗,并且学会洗。

当我们能够设想并且接受最坏的结果时,你就愿意放手去他做了。

我发现,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在于父母学会抽出身来,忍住再忍住。父母不要成为孩子人生的主角,而是让孩子成为主角。

正如有句俗话说:懒婆娘养出勤快仔。正是这个道理吧!今天,你忍住了吗?


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文献:1、樊登《读懂孩子的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育儿路上,你忍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