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人的必读之物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语录之体,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论语》所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在新文化运动的两千多年前,一直是中国读书人初学必读之物。

      中国古代读书人绝大部分是贵族,这些知识分子是中华文明的中流砥柱,儒家思想是后世正统思想,而《论语》作为最为经典的儒家荟萃之一,更具意义的是:它以语录体的形式,循循善诱,教会读书人如何学习、尽孝、以及君子之道。

      孔子是中国教育的开创者,论语中也反映了不少孔子所提倡的学习与教育之道,通篇看来,论语中的学习之道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学《诗》,二是孔子的教育思想。《诗经》又称《诗》,是孔子所撰,在《论语》中记载了不少孔子对《诗经》的评价。如:“子曰:‘小子何以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认为《诗经》是很好的教科书,鼓励弟子研习《诗经》。另一则:“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给《关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精确的语言为后人学习《关雎》提供了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占了很大一部分,后人对于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也大多由此得来。如“子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被后人归纳为孔子主要教育思想之一。但如“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千年后却成为了读书人的警句。

      孝之道,无疑在中华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在先秦时期,可以说孝道是评价一个人品德高低的标准。孔子所提倡的孝并不是愚孝,《学而》中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为政》中说:“父母唯其疾之忧。” 可见孔子的孝之道并不要像埋子奉母一样,而是强调对父母真心的孝。而《里仁》中的:“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更鲜明地表达了孔子的观点,当父母做的不对时,子女也应该及时指出来。这一点也应该让当今的读书人学习,让子女们通过学习《论语》培养理性思维。

        君子一词,被赋予了德性,是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孔子无疑是君子。在《论语》中,孔子谆谆教诲弟子习君子之道,我们可以看到,在孔子的言论中,有大量将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借这样的对比,刻画了一个完美的君子形象。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说明君子应是光明磊落的;而:“君子耻其言言而过其行。”则是强调了君子对言行的处理。所谓君子,其实是修身齐家治国安邦而己,孔子在《论语》中的言论不仅在当时非常真辟,特别是君子之道,在今天,更应该提倡让学生多学习,提高中国知识分子的素质。

    总的来说,《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精华,读经,可以格致之道,开阔心胸,而后立身存世。《论语》经历了两千年而经久不衰传承至今,后世学者对其修正补缺,其中的学习之道、孝之道、君子之道更是智慧结晶,对读书人的意义重大。因此,《论语》当之无愧为读书人的必读之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读书人的必读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