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析的历史与发展(二)

20世纪20年代,通过记录价格、计算平均指数,分析师们逐渐发现价格经常按照特定的模式重复出现。查尔斯·道的追随者威廉·彼得·汉密尔顿、尼尔森和罗伯特·雷亚提出了市场平均值形态的概念,尤其是双顶和双底的概念。

1931年,理查德D.威科夫成功开设了交易和投资方面的函授课程。早在20世纪20年代,威科夫就出版了《技术分析简讯》,订阅用户超过20万。


理查德D.威科夫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技术分析的先驱们创建了一系列经典指标,包括A/D线等。

大约同一时期,《福布斯》以及《纽约时报》的金融编辑理查德W.夏巴克开始意识到个股形态的存在,并观察了多种有价证券形态之间的共同特征后,首次提出了“三角形”“三角旗”和“头肩形态”。


 

夏巴克的著作《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圣经》

1948年,夏巴克的女婿罗伯特·爱德华和约翰·马吉出版了第一版《股市趋势技术分析》。爱德华和马吉通过成千只股票的走势展示股票分析的技术形态。两位作者的观点和解释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众多的技术分析师都将这本书奉为“技术分析圣经”。2017年,《股市趋势技术分析》第十版再次发行。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第十版


20世纪50年代,声名显赫的技术分析师约瑟夫·格兰维尔发明了成交量净额指标(OBV)、200日周期移动平均线。


20世纪60年代,变动率(ROC)的概念和动能指标(momentum)已经成为了技术分析师的常用工具。


20世纪70年代末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图形的绘制更加精确、快捷。原本繁琐复杂的指标计算可以在电脑上完成,然后进行验证。计算机彻底地改变了技术分析的面貌。


其中,天才技术分析师威尔斯·怀尔德先后发明了相对强弱指标(RSI)、动向指标(DMI)、抛物线指标(SAR)和平均真实波动区间(ATR),这些指标如今仍然被广泛使用。


指标天才威尔斯·怀尔德

理查德·唐奇安提出了10日周期和20日周期移动平均线交叉可以作为买入和卖出的信号。此外,他还提出了著名的“4周法则”。

马丁·赞威格提出了期货的售出—买入比例的使用方法。

弗雷德·西斯勒和杰拉尔德·阿佩尔还提出了移动平均线包络、移动平均交叉和MACD等指标。(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技术分析的历史与发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