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主角到底是谁?

无论是小说作者纳博科夫,还是蝴蝶研究专家纳博科夫,这个美籍俄罗斯人的文本,就是以不好读著称全世界。谁没有好胜心?我可以用自己与蝴蝶无缘为由避开纳博科夫贡献给他一生收藏的文字,可是纳博科夫的作品优质但难以读懂的声音越是甚嚣尘上,我就越是想弄明白,这位又高又大因此脑容量也远远超过常人的俄罗斯人,到底用小说说了些什么。在电影的帮助下,在诸多长篇大论和小絮叨的指导下,算是懂得了《洛丽塔》,《微暗的火》以及《普宁》呢?更遑论据称是他的巅峰之作的《爱达或爱欲》了。

我需要一跟拐杖帮助我走进纳博科夫的小说世界,所以,《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的书封一闯入我的眼帘,我就不假思索地入了手。

拿到书的瞬间,傻眼了。

先来看看这本书的大标题和小标题:简洁“地”用词、海明威说得对吗、男女作家、概率的魔力、美国人嗓门大、陈词滥调太多了、吊人胃口的“男孩”……不是我没有将含有“纳博科夫”字样的标题放出来,而是,九章的大标题和每一个章节下的小标题,就没有一条言及纳博科夫。我得承认,仔细阅读全书,我们会在一些章节里读到纳博科夫最喜欢哪些词,但是,将纳博科夫请到书名里却不把他当主角使,说什么也有些沽名钓誉。可,谁让我们这些在纳博科夫的作品前屡屡碰壁的不甘心者,总在焦虑地寻找进入纳博科夫世界的捷径呢?上当了不是。

假如,我们不跟书名较真,放轻松地进入到书里,《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还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呢。

自打有文学创作以来,文学批评就与之如影随形。不用多加说明我们就知道此为文学批评的文本是什么样的?无非是抓住一部作品,做出活色生香的好或坏的判断的同时,添加进灰色的理论支撑。所以,蓦然遇见只能归类到文学批评里的《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有被它打懵的刹那感觉——见过用统计学的方法拆解文学作品的吗?这一本就是!

书的第一章节“简洁‘地’用词”,总共23页,呈现给读者的图表就有11幅。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评论也有图表,用得如此密集,少有。再来看看这些图表的名称:海明威没10000词中以ly结尾的副词数量、伟大作家伟大作品按照副词数量由低到高排列、福克纳的副词使用、每10000词中以ly结尾的副词数量的中位数……没错,“简洁‘地’用词”这一章节主要阐述了作家是怎么运用副词的,那么,作家如何运用副词能决定其作品的优劣吗?好像未必。那么,《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是一本教读者如何写作的宝典?我们跟着那些伟大作家亦步亦趋地使用动词,再活学活用该书的第二章如何男女有别地用对词汇、第三章如何用词汇给自己的作品打上指纹、第四章如何像伟大的作家那样使用思考类词汇、第五章如何适度地使用复杂单词、第六章如何像美国和英国作家那样用词汇构筑起自己的地域色彩、第七章如何像伟大作家那样避免陈词滥调等等内容,我们就能成为作家?

答案显然是非常犹豫的,可见,冠以“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书名的这本书,纳博科夫不是主角不说,也不是一本标准范畴的文学批评文本,说其对读者的写作有指导意义,恐怕只能见仁见智了。

不过,我很想分享给大家自己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的心境变化。

起先当然是愤怒。我是来获得纳博科夫文学世界的奥妙的,你却告诉我海明威是怎么用副词的,这不是花羊头卖狗肉的勾当吗?

其次,被作者本·布拉特的奇思妙想拖入了这本书的“坑”里——原来,文学也可以用统计学来分析的。用统计学原理归类后的文学作品,也许给出的好与坏的“判决”与读者的主观感受会大相径庭,可是,用如此新颖的角度去窥探文学的幕后戏,难道不令人好奇吗?

最后,我想说,它打开了阅读文学的新角度,它告诉我,评论文学未必只是文学批评家的事,跨界的尝试,也许能让文学世界更加别有洞天。而别具一格,又是纳博科夫的一生追求,哟,本书的主角还是纳博科夫呀!

你可能感兴趣的:(《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主角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