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的小世界 读《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

图片发自App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是是枝裕和新出的随笔集。他在书里写道:“我凝视着脚下与社会相接的黑暗面,同时珍惜每一次新的邂逅,用开放的态度面对外部世界,努力在今后的电影中呈现那些好的一面。”

是枝裕和常常用拍纪录片的手法拍电影。在他的电影里,没有故意泪点,没有道德审判,没有凌驾于故事上的主观感受,有的只是一种降低、开放,关怀的态度。

(代表作:下一站天国,小偷家族,海街日记,无人知晓,比海更深,步履不停,如父如子.......)

在完成这些作品的漫长的这么多年,他也在经历该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的事情......结婚生子工作失亲等等等等。是枝裕和生于62年,生于这个时代的人少年时期成长于一个慢速的物质匮乏的社会,所以对于后来飞速发展的社会来说,只要步入这个光圈就有不适感,需要一直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和平衡点。幸亏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磨难和坎坷都使他变得更加谦卑成熟豁达温暖,才使我们能看到那么多映射在电影里的更具人文关怀和令人思考的好作品。

(采访一个自杀官员的遗孀,为了照顾对方的情绪,在现场不用电脑和记录本,实在想记录就借去卫生间的时候赶紧写几句。)

因为接触到的“死”比较多,所以是枝裕和对“生”的理解更真实:“如果从出生开始,你就为了某些事,比如为了取得优秀的成绩、为了出入头地而活,到了青春期开始思考‘生’的意义时,很容易就会与有意义的‘死’扯上关系......而有意义的‘死’不如去发现无意义的却丰富的‘生’ ”。这样的价值观被带到了他的《步履不停》里。

在《步履不停》里,并没有特别的赞美优秀的长子那种有意义的“死”,而是讲述借着忌日,平时并不和睦的一家人聚在一起过几天琐碎的日子,最终相互理解相互和解的过程。活着的人们如何接受死亡珍惜眼前才是我们该考量的事情。“拍摄的时候,我一直带着要拍摄部愉快的、不悲伤的电影的意识,自认应该拍出了一部没有泪水的家庭电影”以及是枝裕和一直觉得的观点“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但是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

是枝裕和一贯用细节感动人心,《无人知晓》里:生活费从钞票变为硬币,一开始洁净的衣服变的千疮百孔,孩子们的头发越来越长,二女儿剥落的指甲油,小雪那弹不出声音的玩具钢琴.......时间缓慢穿行在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却看不到太多悲伤,仿佛这就是他们该接受的生活。阿明没有表情的脸,就是在最小的妹妹小雪突然离世的时候也没有太多变化,是枝裕和处理这种悲伤的方式并不是孩子们的眼泪,他让阿明默默用皮箱装起妹妹小小的尸体,把妹妹埋葬在很远的飞机场。回程的火车上,阿明眼神空洞的坐在座位上,时间对他来说仿佛完全停止。这时候从车厢顶上射下光芒,笼罩着他们稚嫩的脸庞,“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这是一群无人知晓的处于社会边缘的儿童们,但是他们一样随时间长大,是枝裕和用隐忍的手法批判谁呢?社会?福利机构?主流社会人群?

电影不是用来审判人的,也不是用来说教的,导演不是上帝也不是法官。展现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以及每个人内心珍贵的精神世界,才是一部好的电影带给观众自省、正视,成长的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是枝裕和的小世界 读《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