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日记合集,平凡生活里的小哲思。

3.10 生命终于得到了重视

有人问我疫情结束后,你学到了什么?

我之前觉得早死晚死都是死,但上个月全国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突然很恐慌。因为在铁路工作,每天接触人会特别多,我做梦都梦到自己肺烧成了黑洞。

醒来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不甘心。

我不甘心一直干这个工作到老,我还没有努力,还没有读书没有考研呢,就这么轻易的死掉,我还没有孝敬父母,没有主动矫情表白过一句真心爱他们的话,就让他们在我床前痛苦吗?还有一直梦想的诗和远方还没有去,去云南做义工,去西藏支教,还没有放肆去爱,还没有勇气结婚······

总之,如果不选择继续活着,我就太不甘心了。

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活着,活着有无限可能性,可是死了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

3.18 尽力输出有价值的作品

我可真是烦透了在我丝毫没有准备时做可急的活,着急的工作,着急的吃饭,着急的交稿,因为在所有的“急”中,总会让人不由得产生“应付”的心理。

世上的废旧信息太多了,产生无用信息的原因,大多都因为敷衍了事的做作。

即使在旁人眼里,费了心思产出的结果好像并无什么特殊,也许会有人对此进行情理形式主义夸奖、评说,但真正足以衡量骄傲的是自己内心的满意值有多少。

3.21 找到自己的节奏,就不会感觉到累

这些天,我终于慢慢的、不断的找到了自己的生活节奏,不在一鼓作气的熬夜三天,咸鱼式的颓废五天,不再开着1.5倍速去刷每一个单元的英语视频,而不顾记忆,不再制定遥远的生活蓝图和学习目标,而随时放弃……

我逐渐明白,在过分的高强度的折腾下,得到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就像是一个身负重伤的青年,凭借自身意志力而逼迫自己继续行走,用力过猛的二次受伤,只能导致走得更慢。

过度透支的精力,始终抵不过生理与心理的反作用。

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真的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我开始细嚼书里的每一个文字,每一段话,而不是在乎这个月读了几本书的结果,我开始每学习一个句子,每一个单词,而不是追求没有效率的完成任务式学习····

后来,当我与朋友分享最近的心态时,我们都不谋而合的认为:“一路的循序渐进,张弛有度才是最快速的学习方式,一次性猛然发力的学习、工作,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努力”。

非宁静无以志远,找到自己的生活节奏,努力起来,夜里吹来的风都是暖的。

3.30 惰性养成记

昨天休假,因为下雨我在床上洋洋散散的度过了一天,到了晚上总觉得没学点东西,对不住晚上的安稳觉,于是准备从被窝里起来,去隔壁书桌前挑灯夜读。却不料刚起身就被着冷空气吓了回去,去了趟厕所,缩了缩手,凭借着最后的意志力涌动:“不行,我还得坐书桌前去吸收营养”······


虽然已是春天,但一整天的冷风斜雨还是让温度极低,我跺了跺脚,最终凭着最后的意志力下床了。

而今日下班回来,我没有丝毫犹豫径直走向书房,除了中途给自己倒了一杯水外,乖乖坐在桌前已经三个小时,想起昨日那怕冷要命的样子,像极了经济学上的棘轮效应,棘轮效应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

而人的惰性也是如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月日记合集,平凡生活里的小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