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国虽大,好战必亡;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 《司马法·仁本》

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就想要攻伐吴国。

范蠡进谏道:“兵者,凶器也。现在越国国力并不强盛,吴国也没有天灾人祸,若大王恃勇好强,无故挑起战争,最终反要被战争所害。”

勾践不听劝谏,贸然出兵,果然大败而归。

此后,才开始了漫长的“卧薪尝胆”之旅,最终灭亡了吴国。

越王勾践剑 湖北荆州江陵望山楚墓群1号墓出土


有意思的是,战国初期魏武侯问中山相李克:“吴国因何灭亡?”

李克回答:“屡战屡胜。”

武侯很纳闷:“屡战屡胜,国之福也,怎么偏偏因此而亡?”

李克对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疲民,而国不亡者,天下鲜矣!

越王好战败于吴,吴国好战亡于越。

所以《孙子兵法》篇首即语:“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所以老子谆谆教诲:“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

孙武 故宫南熏殿旧藏 《历代武臣像册》


既然战争有亡国的危险,那么全面否定战争行吗?

对此,《吕氏春秋》上说:“战争的由来已经很久了,它和人类的起始一同产生。

从广义来看,战争无时不在:争斗之意隐而未发是战争;怒目相视是战争;聚众斗殴是战争;三军攻战还是战争。只不过规模有大有小罢了。”

《淮南子》上说:“从天性来看,人生来就有衣食本能,当物资不能满足生活需要,或者分配不均时,争斗就发生了。

人类本来没有筋骨爪牙之利,又发明了铠甲兵器。在弱肉强食的法则下,蛮横暴虐之人残害天下,于是圣人便挺身而出,诛杀强暴,还天下太平。”

阪泉之战(炎黄上古之战)


可见,战争就像水火,不善者造成灾祸,善者则会造福于民。

《左传》记载,晋楚争霸,某次战役晋国大败而退。

这时楚庄王的一个谋臣建议说:“何不收集晋国人的尸体堆叠起来,盖土夯实,建成一座‘京观’呢?以此告诉子孙不要忘记武功。”

庄王听后,语重心长道:“你知道武字怎么写吗?止戈为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这七种德行,我们现在一种也不具备,又拿什么向子孙展示?”

于是班师回朝。

甲骨文 武(西周龙纹戈 图右)


“止戈为武”,古人在造字之时,就已经对“武”有了深刻的认识。

好战不可,然而忘战亦忧。

《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对近臣说:“治国如治病,即使痊愈,也应继续护理。倘若自我放纵,一旦复发就无法挽救。

现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这真是自古罕有。但我日慎一日,唯恐其不能长久,所以我希望你们多次劝谏于我。”

魏征听后回道:“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明 徐仲和 《临阎立本唐太宗纳谏图》


《周易·系辞传》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纵观整个历史,多少国家都是因为贪图安逸,自我放纵,从而导致灭亡。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大到国家,小到自身,莫不如是。

你可能感兴趣的:(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