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见是疗愈的开始
孩子通常会有意无意的被父母认为, 孩子是他的工具. 或者一般父母都是那样做的.
儿子刚出生没多久, 一位父亲路过一个漂亮的足球场, 看着诺大的足球场, 自言自语的说: 等儿子长大了要去踢足球. 这是父亲的心愿.
中国人都比较重男轻女, 男性天然的成为了传宗接代的工具.
女儿在家庭里, 一般过去很多父母最大的目标是嫁一个好人家, 最好能给家里带回很多很多的钱.
这些都是给孩子物化的价值, 在这些价值体系之下, 不管是男孩和女孩, 都不会找到自我.
停下来想一想, 如果剥离所有的价值, 我是谁? 我所追求的一切, 到底什么是我真正想要的, 没有任何标签的我, 是否还能踩在这片土地上, 感受自己的存在?
父母需要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 才会理解孩子的内心, 给到孩子真正的爱.
2. 遇见内在的婴儿
及时回应, 不再对婴儿进行哭声免疫法. 因为那会造成孩子的绝望. 孩子夜哭, 因为需要你.
我们看似在谈亲子关系, 看似为了孩子, 但更重要的是疗愈自己, 让自己成长. 在为任何人好之前, 先为自己好.
婴儿是上天赐给父母的礼物, 是父母疗愈自己的最佳机会, 这个机会用好了. 父母就可以像成火箭一样迅速成长. 如果没有觉知和成长的意愿, 结果很可能是父母没成长, 孩子也继续成为苦难的轮回.
这一点, 我深有体会. 从去年全心全职带孩子的过程中, 为了学好如何教育孩子, 看育儿方面的书, 同时看一些心理方面的书籍. 发现了自己身上的很多问题, 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 先把自己变好. 我发现自己进步和成长了不少. 包括心态, 对待认识的态度等等各个方面. 摆脱了长年的焦虑和恐慌.
婴儿天然的活在当下, 和万物联结, 我们借由婴儿的存在觉知自己, 事半功倍. 珍惜这神奇的生命, 深爱他, 就是重新疗愈自己"内在的小孩". 让曾经受伤的自己和孩子共同长大, 再一次用心灵去生活.
3. 态度: 放下评判,全然看见
若父母用自己的全部认知去教育孩子,最好的情况,孩子也不会超过父母;若父母对孩子的灵魂心怀敬畏,只是给予关注、陪伴,而不打扰,孩子自然会成为大众眼中的奇迹。你过去走过的弯路,可能正是孩子未来开拓的蓝海。
孩子的出生,是来引领我们回归心灵的生活。培养一个天才很容易,父母只要不用自己僵化的、自以为是的头脑试图教导孩子即可。
很多时候, 父母的思维不知不觉容易会把孩子给框住. 比如, 做一件事的方法必须是按照父母的那个方法. 其实, 可以有其它更好的方法去达到的. 不必去限制孩子的思维。
孩子的精神世界我们无须全部了解, 但需要时常放下成人已被高度训练过的头脑的假想, 带着敬畏之心去重新体验.
4. 关系: 童年的沟通模式决定未来的关系模式
回应, 理解, 拒绝. 父母和孩子建立怎样的沟通模式, 孩子在未来就会重复怎样的关系模式.
给孩子生命最好的滋养, 是确认孩子的感受.
I see you.
以母亲为中心型: 比如, 孩子好像母亲的玩具, 得跟母亲喜欢的方式一样, 才符合母亲的需要。 婴儿自己的感受长期被忽视, 从而主动压抑自我。 学会一套取悦母亲的方法, 于母亲建立一种“没有自我”的关系。这样的结果, 就是孩子成为了大人的附属品. 长大以后, 根本无法融入社会和关系.
5. 会痛的不是爱
生养孩子的过程会把父母自身曾经受过的心理创伤激发出来。如果父母自己的童年灰暗,育儿过程会经历各种痛苦。
精神分析心理学,尤其是后来发展起来的客体关系心理学让我着迷。克莱因、温尼科特等前辈致力于研究童年亲子关系对人一生性格命运的影响,他们的研究结论几乎与我的成长体验完全吻合,经常看得我泪水涟涟。那些我理解起来有些模糊的理论,在个案治疗中反复得到印证,变得越来越清晰。
前辈通过不断观察和治疗实践,发展出客体关系心理学。我理解其宗旨是:主体把自己和客体的关系内化成一种关系模式,内在关系模式不断投射出去。
通俗点说,就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性格,孩子的性格又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
父母不是神,无须完美,但可以保持自我觉察,做诚实的父母.
6. 外在: 你配得起更好
破除潜意识中的限制性信念, 未来的发展才不会受限制. 真正的富养是内心丰盛流动
真正的富养是内心丰盛流动
身穷穷一时,心穷穷三代。若父母没有觉知,把匮乏感和愧疚感传递给孩子,那么孩子未来跟金钱的关系也将沉重而艰难。童年的匮乏感影响孩子一生.
三代出贵族”指的不是必须积累三代的财富才能培养出贵族,而是指内心的匮乏感经常要经历三代以上才能转变。不是贫富,而是父母对金钱的态度直接决定孩子将来能否丰盛。
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童年的亲子关系会内化成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通俗点讲,父母好比程序员,假如父母在孩子童年的潜意识中输入的是匮乏与沉重,孩子将来又怎能丰盛流动呢?带着匮乏感走入社会,被潜意识指挥着,他很容易处处体验到沉重,比如不相信自己配得上好工作,总是找吃力不赚钱的活儿干,即使赚到钱也无法轻松享受,一给自己花钱就觉得愧疚,同时喜欢过度囤积东西,造成更大的浪费。
富养、穷养取决于父母的心态,跟经济能力关系不大。一些身家千万的父母会给孩子买上千元的童装,因为那是父母想要的。而孩子想要的只是几元钱的贴纸或摇摇车,父母却不愿意买,跟孩子较劲,给孩子制造匮乏感。长期的匮乏感会逐渐凝固成内心黑洞,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容易变得欲壑难。
父母满足了孩子童年的哪些需求,孩子将来在哪些方面就会流动而不执着,有自由去体验更高层次的需求。安全感被充分满足的孩子,在将来的婚恋中不会把“稳定”看作第一要素;物质需要得到及时回应的孩子,人生追求不会只停留在赚钱层面;各方面被充分满足的孩子,将会自然地绽放绚烂的一生!
请不要再教育孩子“粒粒皆辛苦”,而是与他分享工作并获取金钱的乐趣;请不要再唠叨“珍惜,不浪费”,而是告诉孩子“你值得拥有富足美好的生活”;请不要再向孩子倒苦水“养家多么不容易”,而是讲述你为这个家庭奋斗的自豪和满足。为了孩子将来物质和精神的丰盛,请父母收起自己的沉重和匮乏感,将希望传递给下一代。
以上只是摘取了部分的内容, 很好的解释了一些孩子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推荐父母们阅读全书。
《当我遇见一个人》
作者: 李雪
这本书, 对于关系, 你会看到更多的那个关系里面的自己的背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