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方式更应重内涵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课程标准重新定位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促进者。颠覆了传统课堂中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把教师由讲台上的霸主地位,变身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角色。教师如何“教”,首先要考虑人家学生如何“学”。新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新旧教学方式的变革,催生了许多课改实验的“标杆”,与时俱进的各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当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江苏的“洋思教学模式”与山东的“杜郎口教学模式”。

    “洋思教学模式”发端较早,2002年已开展的轰轰烈烈,“杜郎口教学模式”较晚一些,于近年风靡大江南北。仔细研究会发现,这两所学校的“模式”表面看,提法不同,做法有差异,但其实质其实是相同的。洋思是课前教师准备好预习提纲,课中学生按预习提纲的指导,自学教学内容,然后教师组者交流解决预习问题。杜郎口是教师课前备好学案,学生先自学解决学案中的问题,然后师生交流解决问题。对于学生能自己学懂的问题老师不讲,学生不懂的问题首先小组里由会的学生讲,小组里还没听懂的问题,老师最后讲。教师编写组织教学内容,学生由自己到小组再到全班层层消化问题。学生个个都是小老师,讲台已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最大可能地“萎缩”到靠边站。

      这两地两种教学模式,可以说,颠覆了传统,很好地践行了新课标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

      我们实地学习并引进这两种教学模式,把人家的方式拿来“临摹”,并研究“画”的像不像,苦思冥想怎样才能“画”的更像。几年下来,不可否认,在“临摹”的过程中,对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得到了认同与初步的实践,现在在做法上已抛开了“临摹”的模式,确实,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把别人的模式有效嫁接到自己的课堂何其难啊。

    跟着别人走的目的应是最终找到自己的路。现在看来我们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特色道路。但有一种认识越来越清晰:给学生教什么比如何教更重要。

    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无不是针对怎么教,怎么学研究的更多一些。但教学模式终究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离开教学内容的模式是没有意义的。这么多年来,我们对教学内容的研究还很欠缺,针对教学知识的进一步钻研与深究远远不够,大部分教师对教材上的知识表面上都懂,但由于理解的不深不透,就不能化难为易,深入浅出,教师自己对知识都不能“居高临下”,怎能指望学生学的“游刃有余”呢。若教师吃透了知识,方法自然可以信手拈来,而不是生搬硬套什么别人的模式步骤,

    所以这么多年的学各种模式,其实我们是在教学的外围转了一圈又一圈,始终不愿意触及核心问题,所以尽管教学实验开展的如火如荼,但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各种教学问题依然存在,学生厌学,两级分化,整体教学成绩低下还是“涛声依旧”。所以教学改革又回到了原点“提高教师学科素养的问题”,如继续回避这一核心问题,而只是在外围零敲碎打,我们的课堂教学将还是“问题重重”。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方式更应重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