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四种学习场景 做终身学习者读书会上谈学习

学习场景自古以来大致分为4种,分别是:营火、水源、洞穴和山顶。当能够综合地应用这些学习场景的时候,就能更好地提升我们的的学习成效。接下来,我想结合这四种学习场景来谈谈我对学习的感受,与君子共勉。

第一种学习场景:营火。

“营火”顾名思义,就是最早期人类部落的营地当中,在那样一个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时代,夜幕降临之后,大家围坐在火堆四周,一边吃着烤熟的食物,一边津津有味地倾听着部落老者分享的故事。这个场景正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开端,让人类的文化和知识得以传承和进化。  

营火是一对多的学习模式,适用于需要知识的获取或者技艺塑造等学习,包括传统的线下授课、公开演讲、讲座,以及目前线上的音频、视频的知识服务。只要是一个人讲授给很多人听,就是典型的营火场景。

营火这种学习场景,其主要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学习和储备大量的知识。它的缺陷也很明显,就是无法满足和解决单个学习者提出的个性问题,让学到的知识无法及时转化吸收,难以有效提升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二种学习场景:水源。

“水源”本意指的是野外的池塘、泉水等等地方,人们和动物聚集在这里喝水解渴,就形成了一个相互交流、沟通的地方。  

水源是多对多的学习模式,拥有不同背景、观点和经历的人们,用对等的方式彼此分享自己的思想,形成了多样化的观点。比如:线上线下读书会、各种知识社群研讨活动、技术交流学习论坛等都是典型的“水源”学习场景。

以发现生涯读书会为例,逢周六小伙伴们会相约聚在一起(线上或线下),围绕自己在本周读过的一本书或提出自己工作生活中感悟来进行交流和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展开头脑风暴、各抒己见,其乐融融,在分享中学习感悟,与探讨中总结提升,收获快乐与友谊。

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就是“对话”,你需要和别人交流自己学到的东西,把自己的观点清晰地表达出来,同时也要及时地去回应别人的思路,激发自己更多的想法。如果你单纯作为别人对话的旁观者,而不积极地参与其中,这种学习场景就没有办法发挥它的作用。

第三种学习场景:洞穴。

相传3000年前,周文王在商纣王的监狱“羑里城”利用身边的数条蓍草,反复推演,仰观俯察,终于创出了千古奇书——《周易》。 此后,周文王“拘羑里而演周易”成了流传千古的佳话。

释迦摩尼为寻求人生真谛与生死解脱,毅然舍弃王位,出家修道,经过七七十四九天的思考终于豁然大悟,认识了人生痛苦的原因以及灭除痛苦的方法等真谛,得到对宇宙人生真实的彻底觉悟。

《论语.学而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无论是周文王作《周易》、还是释迦摩尼内修成道、亦或是曾子每日三省吾身,都道出了君子的一种修为境界——慎独。儒家对于慎独的解释是:“能为一者,言能以多为一;以多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为一也。”“慎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也。然后一,一也者,夫五为一也,然后得之。”

由此,可以引申出第三种学习场景——“洞穴”。它指的是僻静的、不受打扰的所在,给人安静、隐私和独处的空间。它是我们独自反思和思考的学习模式。

这种学习模式的重点不在于从他人身上学习、或者与他人协作,而是通过阅读、写作、研修、沉思和冥想等内修方式,能有一个空间把你新获得的信息与已知的事物整合起来,让自己沉下心来,厘清自己内心的想法,以观自在的形式将外部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理解,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半径和智慧维度。

第四种学习场景:山顶。

指的是一个人要完成的任务或者是抵达的目标。这种学习场景要求你把学习带到实践当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山顶,是必不可少的终极学习场景。你只有真正将所学、所感和所悟运用到工作生活中去做,学而时习之,才能得到关于自己能力的及时的、持续的反馈,才能真正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实现登高远眺,一览众山小。像社会实习、创业、挑战新的项目、攻克新的研究等都是山顶这种实践型的学习场景。

“萤火”、“水源”、“洞穴”和“山顶”这四种学习场景并不是独立的,而是需要相互融合。总结来说,你可以以“萤火”的方式获得所需要知识或者技能,达成基本的认知和了解,进一步产生兴趣;然后,在各种知识社群当中,也就是“水源”这种学习场景之下,以“对话”的方式进行讨论和扩展;接着,你需要再花时间温故而知新、思考与总结,也就是沉浸在“洞穴”这种场景之中;最后,你需要主动找到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去实践和反思这些知识,这就是登上“山顶”的学习场景。

毛主席说过:“看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读书是人生中的一笔永远学不完的精神财富。历史证明那些在事业上有建树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质:他们都是终身学习者,都对知识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渴求。书山有路勤为径,苦海无涯苦作舟。让我们一起活动老,读到老,学到老,做终身学习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掌握四种学习场景 做终身学习者读书会上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