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成为乐观的人(安然老师)

每一个人都希望成为乐观的人。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乐观的孩子。这是我们讨论的前提。

乐观是好事情。乐观比悲观好。

那么,乐观和悲观到底有什么不同?

一、乐观者与悲观者的区别

直接举例说明:

例1:

期中考试,小明数学考砸了,成绩很烂。如果你问他考砸的原因,一般我们会听到6种不同的解释。为了方便,我们给每一种解释后面做上标记符号:

“我总是一考试就紧张,每次都发挥不好。”(B1)

“我就是不喜欢学习,书本上的字我都看不懂”。(B2)

“我就不是学习的料,我太笨了。”(B3)

“这次考试我没准备好,最近音乐社团耽误我太多精力。”(B4)

“没办法,数学是我的弱项,我不喜欢数学老师。”(B5)

“我学习成绩不好,可能我更适合做一个运动员吧”。(B6)

看出区别了吗?关于一个同样的坏事(考砸),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解释。以上6种解释,可以按照不同的维度划分为3组。

第一组:B1和B4,时间维度。B1认为考砸是长期的、永久性事件(“总是”、“每次”);B4认为考砸是偶然的、低概率事件(“这次”、“最近”)。

第二组:B2和B5,空间维度。B2认为自己学什么都不行(“都看不懂”);B5认为自己只是数学差点,另外还有客观原因(“弱项”、“不喜欢数学老师”)。

第三组:B3和B6,能力维度。B3全面否定自己(“我太笨了”);B6也承认自己学习不行,但在别的方面有优势(“更适合做一个运动员”)。

B1、B2、B3是悲观的解释;B4、B5、B6是乐观的解释。

例1是关于坏事的例子,我们再来看关于好事的。

例2:

还是期中考试,小红数学成绩全班第一。如果你问她考好的原因,同样还是会听到6种解释。

“我这次准备的比较充分,考前每天加做习题。”(G1)

“我的数学成绩不错,我最喜欢数学”。(G2)

“我运气很好,希望下次还能有同样的好运。”(G3)

“我每次考试都能超常发挥,一向如此。”(G4)

“我成绩不错,老师们都说我是个好学生。”(G5)

“我很聪明,学习对我来说不是个难事”。(G6)

同样的,关于一个同样的好事(考好),不同的人也会给出不同的解释。

第一组:G1和G4,时间维度。G1认为考好是偶然事件(“这次”、“考前每天”);G4认为是长期事件(“每次”、“一向”)。

第二组:G2和G4,空间维度。G2认为考好是单一事件(“最喜欢数学”);G4认为是普遍事件(“都说我是个好学生)。

第三组:G3和G6,能力维度。G3认为考好是外在因素(“运气很好”);G6认为是个人特质(“我很聪明”)。

G1、G2、G3是悲观的解释;G4、G5、G6是乐观的解释。

因此,我们可以归纳重点了。敲黑板:

通过以上的研究,塞利格曼提出了一个积极心理学中的重要名词:解释风格。一个人对事件的解释风格,决定了他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也决定了他会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生活。解释风格来自于三个维度:永久性(时间)、普遍性(空间)、人格化(能力)。

对乐观的人来说:当好事发生的时候,他们会认为理所应当,一向如此,并且归功于个人特质;当坏事发生的时候,他们会认为是暂时的,偶有失常,并且习惯归罪于别人。

对悲观的人来说:当好事来临的时候,他们会认为是运气,碰巧发生,并认为这是别人和环境的帮助;当坏事来临的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做得不好,诸事不顺,并认定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

你是哪一种呢?

二、解释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解释风格”的提出是积极心理学的重大发现。它不仅基于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实验数据之上,甚至还成功预测了美国大选。

1988年,塞利格曼带领他的团队,针对当年参加美国总统大选的两党候选人使用“CAVE技术”进行分析,就是把候选人在报纸、电视、公开演讲等媒体上对问题的回答全部摘录下来,逐句分析他的解释风格,最后推断出这个人的特质。因为民众总是喜欢乐观型的领导,所以塞利格曼认为乐观的人会获胜。做出推测之后,他们提前4个月把预测结果寄给了《纽约时报》。

您猜怎么着?他们成功预测出了总统初选、总统大选以及29位参议员的选举结果。

这是人类历史上,心理学家第一次在事件发生之前就正确预测出了重大的历史事件。

因此解释风格是真实可信的,它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它可以引发抑郁,也可以使人在悲剧发生后振作起来;它可以让人对生活失去兴趣,也可以使人充分享受人生;它可以阻止一个人实现他的目标,也可以使人超越他的目标。一句话,解释风格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更为重要的是,解释风格是在童年期形成的,孩子在童年时期所发展出的悲观或者乐观态度是基础性的,新的挫折或胜利经过它的过滤,最后变成一个牢固的思维习惯。这个习惯指导他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幸运或不幸,引领着他以后的人生。

塞利格曼研究认为:孩子到8岁,解释风格就基本定型了。

那么,孩子的解释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母亲的影响力。

孩子非常注意父母的言行,尤其是母亲对情绪化事件的解释。孩子会问很多“为什么”,这是因为他们想要得到对周边发生的事情,尤其是不好事情的解释。通过家长的行为,孩子们会学习到对坏事的解释是永久性的还是暂时性的,是特定的还是普遍的,是自己的错还是别人的错。

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家长们自己对待不好事情的态度和行为,无形当中就影响了孩子,而他们自己却往往不知道。

塞利格曼对100个儿童和他们的父母进行了测验,发现孩子的乐观程度与母亲极为相似,与父亲的却不太相似。因此认为,孩子主要学习了母亲对因果关系的解释风格。

第二,老师和家长的批评。

当你的孩子做错事时,你会对他说什么?他的老师又会对他说什么?注意,孩子不只听他们说什么,还包括怎么说。这点在批评上尤其重要,因为对孩子来说,家长和老师就是权威,孩子会相信他们的批评,并用它形成自己的解释风格。

当孩子考试不及格,如果听到的批评是“你上课不注意听讲”,“你最近总贪玩”,“我在教这些题目时,你东张西望,和其他同学说话”,这些批评就是暂时性的、非普遍的、非人格特质的,因为孩子下次可以改变他它们。如果批评是“你总是学不好”,“你每次交的作业都是乱七八糟”,“你从来不验算”,这些就是永久性的、普遍性、人格化的批评,孩子们就会认为自己的确很糟糕,并用这些原因去解释一切事情。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女孩更容易受到悲观型解释风格的影响。因为她们天性敏感,学习态度又比较认真,所以当批评来临的时候,她们会更加在意那些永久性的、普遍性的解释。

第三,孩子生命中的危机。

这种危机事件主要是指孩子早期生活经验中的重大变故,比如自然灾害、家境的突然变化、亲人离世、父母离婚等等,对于孩子脆弱的心,甚至一个好朋友的转学、宠物狗的死去都会成为危机事件。如果这些事情好转了,或者有一个比较好的解释,孩子就会比较乐观;如果他们认为这个变故是永久的和普遍的,那么悲观的种子将深埋在孩子心中。

有一种危机对孩子的打击最大,那就是母亲的过早离世。尤其对女孩来说,母亲的离去是最永久的失落。女孩的成长非常需要妈妈,在青春期以前尤其如此。假如母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那孩子很容易对以后发生的挫折都以最绝望的态度去对待,对今后发生的离别,他们的解释会是:她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我没办法再生活下去了。

有点令人难过,对吗?别伤心,好消息马上来临:

孩子的解释风格是可以改变,甚至重塑的。

三、如何让孩子学会乐观

塞利格曼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发现一个人的解释风格很大程度上是后天习得的,既然可以学习到悲观,同样也就可以学习到乐观。

方法就是“乐观的ABCDE”。

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它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巨匠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REBT技术简单有效,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目前已经成为心理治疗中最常用的技术。

REBT疗法的核心就是ABC理论。举例说明:

例3:

苏菲已经坚持节食两个星期了。今天下班后,同事邀请她出去聚餐,她吃了炸土豆片和鸡翅,吃完之后,她立刻感到自己破坏了节食计划,前功尽弃了。(事件A)

她对自己说:“苏菲,你真是个烂人,只要一有机会大吃大喝就管不住自己,之前的节食努力全白费了,你真是一个没有毅力的人。唉!既然过去的努力都毁了,那干脆把冰箱里的零食都拿出来,痛快吃一顿算了。”(想法B)

于是,苏菲又吃了一堆零食,节食计划真的失败了。(后果C)

在这个例子中,苏菲聚餐吃炸土豆片和鸡翅和后来的放纵大吃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真正把这件事联系起来的是她对自己的看法,她的解释风格非常悲观,“真是个烂人”,她的结论也很悲观,“过去的努力都毁了”。事实上她的节食并没有前功尽弃,但是她的永久性、普遍性以及人格化的解释使她放弃了。

ABC理论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dversity)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Belief),最后导致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后果(Consequence)。

事件(A)→不正确的想法(B)→后果(C)。

由此可见,改变不良后果的关键在于对“不正确的想法(B)”做文章。识别它的不合理之处,通过反驳、辩论的方式,把它拉回到正常的轨道。

在上面那个例子中,苏菲完全可以对自己说:

“等一下,苏菲,你在聚会上并没有大吃大喝,只喝了两杯啤酒,一点鸡翅和土豆片,热量并没有超过很多。而且,只有一个晚上并不表明你意志薄弱,毕竟你已经坚持了两个星期,这说明你很坚强,事实上,有好几个人都说你看起来瘦了。最重要的是,即使今晚上吃多了一点,也不应该破坏节食计划,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现在,你应该不再去想今晚的事,明天继续你的节食计划。”

这种与自我对话,与不合理的想法进行抗辩的模式,就是反驳(Disputation)。接下来产生积极行为的模式,就是激发(Energization)。

这个“ABCDE“模式,就是改变解释风格,重塑行为模式的过程。

这个技术对孩子也同样有效,一般超过7岁的孩子,就可以在大人的引导下,去识别他的想法中不合理的部分。不要忘记,孩子具有超乎寻常的领悟力,而且他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具有乐观精神,只要用心去寻找,就可以激发出他们天性中积极阳光的部分。

例4:

不好的事(A):小明被数学老师在班上批评了,他觉得全班同学都在笑他。

想法(B):老师恨我,全班同学都觉得我是个笨蛋。

后果(C):我很难过,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我再也不想上数学课了。

反驳(D):老师批评我并不代表她恨我,她批评过很多人,我的同桌也被他批评过。我想我上课是有点不专心,所以她才会生气。可能一生气就批评人是她的习惯吧。

激发(E):我还是对被老师批评这件事有点难过,但不像刚才那样严重了,我不再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了。

例5:

不好的事(A):小红最好的朋友小丽最近有了一个新朋友,她们打得火热,连午餐也不跟小红一起吃了。

想法(B):小丽不喜欢我了,因为我不够好。她的新朋友很会讲笑话,而我讲笑话时,都没有人笑,而且我的衣服也很土。如果我人缘更好,更讨人喜欢的话,小丽一定不会抛弃我。我是个不合格的朋友。

后果(C):我很害怕,不敢去吃午餐,因为一个人吃午餐肯定会被耻笑。我觉得自己很丑。我想转学。

反驳(D):小丽不是第一次有新朋友了,之前她也换过好几个朋友,我想这只是她的习惯吧。再说,我的衣服并不土,很多人都说我的衣服很漂亮。以后我可以找别的朋友吃午餐,就算一个人也没什么问题。

激发(E):我不再担心和谁一起吃午餐。我也不觉得自己丑。

通过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这个方法的关键在于帮助孩子识别想法中的不合理之处,然后告诉他,他可以反驳自己的想法,就像反驳一个路人的批评。当他反驳了自己的消极想法后,他就不再相信它们,就会变得更加轻松和快乐。

使用这个技术,有两点特别重要:

一、家长要用心。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实际上是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一定要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用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当发现孩子有悲观认知的时候及时介入,耐心和善的帮助孩子进行区分,引导他们反驳头脑中不合理的部分,远离消极的想法和行为。同时,家长也要觉察自己的解释风格和行为模式,让自己更加乐观积极。在孩子面前,家长怎么做,永远比怎么说更重要。

二、反复练习。没有任何技能是可以一次性练成的,积极思维同样如此,它需要大量的练习和足够的耐心。家长可以引领孩子,在每一个困难事件中去检查自己头脑中的ABC,去改变自己的解释风格。实际上,这个练习过程本身也是一次关于积极态度的学习,不是吗?

行文至此,最令人振奋的消息要来了。塞利格曼研究发现,悲观型解释风格的孩子通过练习,是可以转变成乐观型解释风格的,而且这种改变是终生的,就好比打了一针“乐观“的疫苗。如果您的孩子很早就学会了乐观的技术,它就会变成最基本的人格特质,在每一个困难节点帮助孩子,带给他积极正向的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让孩子成为乐观的人(安然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