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始!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原创 2018-02-18

常礼举要

(寅)处世篇

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无心,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或一个小动作,往往让人产生误会,而自己也是百口难辩,处于风口浪尖之上。细细想来,很多时候招致小误会的就是自己不讲究细节,不知避嫌。《常礼举要》之所以不愧是一本生活的宝典,是它教我们趋吉避凶,因为很多问题的根源就是不留意。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常礼举要》(寅)处世篇: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白话消文:

经过瓜田,不要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偷瓜;经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偷李子。

瓜田李下的出处:

《君子行》

三国 曹植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嫂叔不授亲,长幼不比肩。

《君子行》告诉我们,君子与一般人的区别是防范于未然,不处嫌疑间。不知避嫌,大到背负罪名,历史上有名的人物赵盾,他除了是贤臣外,还背着“弑其君”的罪名。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暴敛民财,残害臣民,执政大夫赵盾多次劝谏,灵公不但不改,反而要害死他。赵盾只好逃亡,逃亡到晋国边境时,其族弟赵穿带兵杀死灵公,赵盾得到消息后,于是返回继续执政。整个事件看似风平浪静,相安无事,但史官董狐记载道:赵盾弑其君。赵盾辩解道,是赵穿所杀,不是他的罪。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至圣先师孔子在作《春秋》时,赞扬董狐为官之良吏时,也为赵盾叹息不已,说:“越境乃免。”

我们相信赵盾不会弑君,可是赵盾你的举动是身为人臣,逃跑不越境,复职不讨贼,你是深陷其中,而不自知,你就要受责。假如你逃出国境,就跟你没关系了。很多时候就差在避嫌,没有去注意,去讲究,很多的瓜田李下是不易察觉的。连孔子都为他叹息,更何况平常的我们呢。

赵盾不知避嫌,背负了弑君的罪名,可见避嫌是多么的重要。同时,知道避嫌也是衡量人才的标准。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行不由经,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孔子问子游,有没得到人才?子游说有位澹台灭明是人才。说他是人才的原因有两点:

一、行不由径。以前是井田制度,走路的时候要在外围,不要走里面的小路,可是很麻烦。虽有这制度,但为了取快,大家都走捷径。可是澹台灭明,就算大家看不到的时候,犹如十目所示,十手所指,他不会去抄近路,永远有原则性。

二、澹台灭明跟子游是同学、朋友。可是澹台灭明除非是公事,否则他不会到子游的办公室来,不会假借名义来,这就是避嫌。有太多利益纠葛,如果不避嫌,大家会猜想,因为有交情,所以就这样都可以,澹台灭明是很公正,而且会避嫌的人。

避嫌固然重要,但也有例外,就是用人才。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如《史记》记载的“祈溪可谓不党矣”。祈溪告老还乡,晋侯向他询问接替他的人选,他说解狐。晋侯说这不是你的仇人吗?祈溪说你在问谁可以胜任,不是在问谁是仇人。后解狐死了没有上任。晋侯又问祈溪,祈溪说午,晋侯说午是你的儿子啊,祈溪回答说你在问谁可以胜任,不是在问谁是我的儿子。《商书》说:“荐贤不偏私不结党,君王之道浩浩荡荡。”

细节决定成败。避嫌就是从言谈举止、礼仪风度细节讲究。在做任何事之前,先想想假如我这样做,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多个角度想问题,不给人遐想的空间,不给人嫁祸的机会,避开敏感问题、敏感行为、敏感部门,远离是非,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学而思

结语

平常懂得瓜田李下的道理,就会在观感、来往的亲密度、交情上讲究,就会以礼为标准,公正处事,避免人家说闲话,在要职部门工作时避免落入圈套,还可避免人家刻意挑拨你和单位的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慎始!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原创 2018-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