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雪球:巴菲特的财富人生》读后感1

在阅读巴菲特的自传过程中,我感受到多方面的观念颠覆,同时也感到企业的经营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时时刻刻都会遇到问题,即便你找到了当时觉得最合适的人,但不同的人的经营和管理理念,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冒险,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去经营,真的是很难且是一个冒险的事情,而当你真的找到,获利只是自然的,一旦所托非人,他就会拉着你跌入深渊。在书中,巴菲特在所罗门所遇到的事情,极好的证明了这一点,首席执行官对下属犯罪的漠视以及听之任之,让所罗门的问题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可口可乐公司也是一样,在爱华仕这位新的执行官手上,人员扩大,利润缩减,公司和罐装经销商之间的矛盾频发,品牌公众形象大幅下降,在他上任的两年里,财富杂志对他的报道从“最好的执行官”到“糟糕的执行官”,他也是被前任执行官看好和推荐的一位执行官,然而却没有很好地带领企业往前走,这让我不禁感到,一位好的执行官,能够赢利的执行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巴菲特在这两家公司发生的事情中,当机立断所采取的行动,让我也受益匪浅,大刀阔斧的砍去奢靡作风,让公司保持简洁,让公司的风气保持简洁,虽然这样的做伤害到了很多投资经理人的收益,因为他还缩减了投资经理人的奖金和工资,在他看来,公司没有利润,员工应该和股东一样分担风险,我想关于这一点,其实很多人是无法接受的,当然在我看来,我也会这样的想。只是当我真的开始接受自己作为一个老板的思考方式去想事情时,员工确实应该一起担风险。巴菲特在可口可乐公司中选择辞退爱华仕的做法,很果断,非常明智,他对未来的预测和分析能力,的确很强,但是里面也提到和他一起实行那个方案的人叫做艾伦的那个人,这让我看到,原来对未来的分析和预测能力是真的可以培养的,只是到底该如何做呢?

这两天一直在读《滚雪球:巴菲特的财富人生》,对我的触动实在太大了,一开始的就已经改观了我的很多想法,到现在随着阅读的深入和渐进尾声,触动也越发深刻,当然就如同一句话所说的,“读的越多,就越发觉得敬佩与深不可测。”是的,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巴菲特的敬佩之情,也越发深刻,对他的品德与行为,都有着深深的敬意。

1、在我的印象中,巴菲特有一位国会议员的父亲,在10岁的时候,带着巴菲特参观了华尔街的股票交易所,这些事情自然地在我的脑子里连成了一个因果线,国会议员的父亲希望培养孩子的投资技能,所以才有了巴菲特的后续之路。事实上,巴菲特的父亲是在巴菲特十二岁的时候才当选的国会议员,而10岁的参观股票交易所,本来也该是一场海滩的旅行,是巴菲特家族的一贯传统,作为孩子的十岁生日礼物。而之所以会改成参观股票交易所,纯粹是因为沃伦·巴菲特自己的要求。也就是说,是巴菲特自己提出的。

2、沃伦·巴菲特对于赚钱的热切渴望。不夸张的讲,正是因为巴菲特对于赚钱的强烈愿望,反倒让我忘记了对于谈钱的恐惧和羞耻心,是啊,连巴菲特如此有钱的人,都执着于赚钱,我还能再找什么借口来逃避赚钱(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所有的事情,举凡都有一个动机,回忆起来,陈独秀在游历四方时,被乡亲们的苦相给震惊,很多人都在河里放天灯,破破烂烂的衣服,灰色的棉絮都从破了的棉衣洞洞里漏出来,满面皱纹,他上去与一位老人攀谈,他是在祭奠一位战友,死去多年,从八国联军侵华到而今的民国,国家越来越积弱,百姓越来越苦,陈独秀内心受到触动,越发坚定了要为国家找到一条出路的决心;而李大钊一直都与劳苦大众走的近,他深知工人阶层的辛苦,他也深深地知道工人们辛辛苦苦的工作与收入完全不对等,甚至依然无法果腹。其实看见他们的内心中的确装着更多的人,希望他们至少能够过得不再如此贫穷。只是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集中于中国没有自己的主权,一直在被外人侵略,所以看上去他们的活动重点好像是政治救亡运动,但最近我才开始有些理解,政治和经济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当社会环境开始改变的时候,改善百姓生活水平以及国家财富的手段就变了,但是归根结底,依然是一场寻找财富的活动,只是政治环境稳定是第一位,其次才能求发展。当新中国成立以后,历经大跃进、人民公社、文革,再到改革开放,都是为了给国家走出一条路来,尤其再经过前期那么多不太正确的尝试以后,开放和稳定才是唯一的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滚雪球:巴菲特的财富人生》读后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