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想象插上艺术的翅膀

这东西有什么用?

       我想很多人,无论现在已经成人,还是正处于学生时代,有不少人都有过被长辈或老师问这样一个问题的经历:“这东西有什么用?”

       当我因为喜欢花草,自己从野外挖掘一棵栽种在家里的院子一角时,父亲说:“搞这种东西有什么用?”我的小花被拔掉了。当我买了一本小书,用有趣的知识介绍大便,讨论肠道健康的重要性时,父亲说:“看这种乱七八糟的书有什么用?”当我喜欢上墨水画,自己临摹书画时,他没有再说这东西没用,而是说:“你自己照着书自学吧。”然而我毕竟不是天才儿童,初次萌发的一点绘画兴趣,因没有指导入门而搁浅。当然这不只是家长的原因,地域限制、家庭环境以及他们当时的教育观念,导致了家长总是追求有用的东西。书要看正规有用的,画画很好但可以自学,种花养小动物是不行的,因为会耽误学习且没什么用。这种有用论很长时间左右着我的世界观,大学的专业没有选择喜欢的文学或书籍相关,而是选择了外语,认为那至少是一项技能。然而事实证明,不够努力的话,哪个专业都无法为你的技能加持。

       时至今日,我总算慢慢摆脱了有用论的掌控。不追问兴趣爱好时候有实际的有用,更注重它们带给内心的充盈和美好。喜欢看书就随意的看,正史、科普、八卦,只要感兴趣。喜欢花就查阅资料学习养护,不再想这东西要花掉多少时间、精力。

       如果在安德鲁第一次拿起笔画线的时候,他的家长跳出来说:“你画乱七八糟的线有什么用?”我想也不会有后面那些童趣盎然的简笔画了,他的笔下也不会出现小狗、大象、恐龙、飞天火箭等等。儿童的兴趣和想象如同土壤中的一棵幼苗,如果刚发芽就被压上一块石头,或是用各种条条框框去规划它,想必无法长出自然、生动的植株。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周国平《风中的纸屑》


艺术的作用

       我国著名的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经写过很多短篇,引导普罗大众如何欣赏绘画,体会艺术之美。为什么图画应该列入人生的必修课进行学习和了解,他用浅白易懂的打比方做了解释:“我们用嘴巴吃食物,可以营养肉体;我们用眼睛看美景,可以营养精神。”“人因为有这样一双眼睛,所以人的一切生活,实用之外又必讲求趣味。一切东西,好用之外又求其好看。”“这是人类的特性......人为了有眼睛,故必须有美术。”美术被分为四类:建筑、雕塑、图画和工艺。借助美术图画的学习,可以训练人的眼睛,使眼睛正确而又敏感,真而又美。这种真和美应用在人的物质生活上,使衣食住行都美化起来;应用在人的精神生活上,使人生的趣味丰富起来。这就是“艺术的陶冶”。学会绘画,学会欣赏艺术之美,绘画可以用慰安的方式来潜移默化我们的感情,能增加人生的幸福。这就是“无用”的绘画教给我们的“大用”。

 

简洁之美

       再来谈谈这本绘本的精巧之处,封面就是我们的小主人公安德鲁,简洁的线条和色彩,勾勒出一个充满活力的小男孩形象。他的笔画出简单的黑色线条,向外延生出一个个简笔画形象,比如大象、自画像、小朱、鳄鱼......图画没有上色,更能体现出他处于画画的初级阶段,热衷于线条的组合,可以随心所欲,跟着线条落笔再判断自己画成了什么。家里有幼儿园适龄儿童的家长,应该都经历过这个阶段,小孩子喜欢用笔涂抹,再把“成果”描述成想象中的事物。由此可见,本书的作者深韵儿童心理。装帧也极富趣味性,不规则的页面,需要多层次展开,才能看到安德鲁画出的作品,有一种猜谜或者迷宫探险的感觉。特别适合亲子共读的时候,一遍看故事,一遍猜他画了什么。书中的简笔画明显是孩童的笔触,可以引起小读者的共鸣,画画变得有趣而简单,我想每一个看到本书的孩子,都会想要拿起画笔,展现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想象插上艺术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