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且深度的思考,是最难的自律

今天,经过一家新开的面包店,不知为何,人满为患。

排队的人中,男女老少均有,尤其是年纪不大的孩子和相对时尚的年轻人。因为是周末,所以无关乎排队结账时间的长短。

在来这个店之前,也是巧合,恰好在一个所谓“遛娃”群里看到有推荐这家店一爆款--“雷神”欧包,好奇心使然,我就是去他们试吃的地方,给娃和我自己一个一口。

你猜,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这款雷神欧包?

其实,就是普通的面包加了巧克力芯的面包,娃没强烈要求买,我也就无心再进去看其它。

可还是有闹哄哄的一堆人,还有很多人在排队,要么拿着手机低头沉默,要么是谈笑风生,仿佛是今天捡招了大便宜。

尽管我知道这里面有广告效应和猎奇的心理,但当时还是不可抑制的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这些人为什么这么有钱,打着游戏或者看着电视剧排队买一款其实是普通的面包,而且是高热量的食物给自己和孩子吃,回头再花钱健身减肥及养身。

为什么他们愿意这样来回乐此不疲,为什么愿意这样耗费自己的时间?

从当下潮流单品及健身潮流打卡的角度来讲,我完全理解这样做的背后的一切机制,但是愿意乐此不疲的朋友圈分享,打卡,其实味道也只有自己知道值得不值得。

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去享受健康的美食,或者自己动手给孩子做美食,岂不是更好!

                                                                              1

1995年,美国旧金山举行过一个全球精英会议。500名政经精英在会上,为全球化的世界进行分析与规划。

该会议的主旨在于为全球化的前景进行分析与规划。

会议上,与会者一致认为:1、二八定律真切地存在。2、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而80%的人,将越来越贫穷,地位越来越下降,淘汰率也越来越高。可是问题来了,这80%的人口多于的精力和不满的情绪,与其余20%的精英之间,必然存在冲突。冲突如果剧烈,社会就会动荡。如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安放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呢?

而且,日微系统的老板格基表示,将来会是一个“要么吃人、要么被吃”的世界。

但是美国的国家安全高级智囊布热津斯基创造了一个新词汇,即“奶头乐”(tittytainment,英文titts “奶头”与entertainment“娱乐”的组合),所谓奶头乐,就是指采取娱乐化、低智化、游戏化、低成本、轻易就能获取刺激性快乐的办法,让80%的人能安于为他们量身打造的一切信息中,慢慢丧失思辨与抗争的能力。

布热津斯基曾说:公众们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最终他们会期望媒体为他们进行思考,并作出判断。

那怎么具体实施【奶头乐】战略呢?

一、发展“幸福感”产业。所谓幸福感是指满足没有独立思考的人一切能想象的边界内的事务。比如娱乐花边新闻,廉价商品和食物,打折促销活动,综艺明星大众化可触可及化。,慢慢的被引导产生幸福的错觉。

二、发展“疏通感”产业。具体就是洗浴等服务业、赌博业,暴力型游戏,特别是引爆娱乐圈的纠纷冲突,引发口水战,网络暴力日益强大,让他们将工作之后多于的精力发泄出来,好没时间和精力多去想什么。

也就是说:80%的人,只要不加害于他们,有份工作能养家糊口,能有其他的符合胃口的事情做,那么一切都是相安无事和太平的。

最起码这个办法成功的,至少很少有人挑战权威。

                                                                          2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偶像剧、古装剧,明星娱乐圈私生活,暴力冲突、阶级对立、低幼化游戏。大部分其实与我们各自的生活一点点关系都没有,也没有任何的实际价值。

看看现在偶尔打开网页跳出来的网页,有时候好奇心去打开看看,全都是几百字的没有逻辑甚至是结尾的文章,更多的是一些不入流的广告。翻看之后,回头来反而有一种罪恶之感,为什么要浪费时间看这些无聊的东西。

尤其是双十一,其实没娃之前我从没在双十一剁过手,也不太使用淘宝;后来有了娃,一些生活用品按照固有的使用情况在有时候还是能买到写实惠的,但还是有中国商家最习惯就是涨价再打折的情况发生,所以一定是擦亮你的眼睛,别被折扣蒙蔽了双眼。

我个人最喜欢的综艺就是《极限挑战》,开始的前3季,虽然类似韩国的一档综艺节目,但是全部用男演员来演绎,我真心觉得很好,每个人角色定位不同,可以带来至少有点意思的游戏上的头脑风暴,可是到了第5季,形式虽然没有大变,但是更多的是广告的植入、流量主的代入感,规则的熟悉感,引进之后没有精进,反而也落入了常规的俗套,包括越来越多的电视剧也是的,不纯粹了,连一块肥皂或者一支牙膏都能刷刷品牌的存在感。何其悲哉,这就是所谓资本的力量。

它无处不在,而你,又习以为常,慢慢的你很满足了,因为他们充斥着你一切的视线范围,一切都挺好。

                                                                  3

当然我并不反对适当的娱乐,否则和苦行僧没什么区别。

但是,我们生活中是不是出现这样的现象:下班了,一身疲惫,想着“今晚要学习”、“今晚要运动了”、可是还没学习,就想到了难以理解的词汇,白天伤筋动脑,晚上还要费脑细胞;刚趴下作了机组平板支撑,累的说话都嫌累,忍不住躺到了沙发上,还是把手伸向了电视遥控器,想起了还没追完的电视剧或者电影,刷完朋友圈放下手机已是深夜,一边告诉自己“明天再努力吧”,一边洗澡、洗漱,补水,然后睡觉,想着早起,却因为前天睡的太晚了,早上肯定是没办法起床的。

第二天,重复着跟前一天一模一样的生活。慢慢的,就形成了思维和行为双重定势。

一切的消耗产品——影视剧、综艺、游戏,微信,微博,它们背后有着庞大的团队,这些团队的唯一目的,就是用尽各种手段,去降低你触及它们的阻力。而我们,只有自己,一旦你习惯了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刺激,你就很难去做那些「高投入」的事情了。

所以,这个时代,我们似乎很难从情绪的波动把自己拔出来,也很难去投入到一样东西上去,专注的去做一件事情。

因为最终我们会期望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小视频等)为我们进行思考,并作出判断。甚至,连三观也会因你转发的一篇篇10万+的爆文而改变,要说提升认知是可以的,最怕的就是按照文章要问嚼字,累及别人。

说实话,我曾也犯过这个错误,后来自己写作,阅读,深度思考后才发现原来这是一家之言,我们要学会思辨,吸收你该吸收的。

                                                                    4

自己的几点建议

1、拒绝过于大众化的热消耗产品

如可以,尽量少看那些肤浅的综艺、娱乐热点、影视剧,多看优秀的作品,培养自己的心性。

日常生活中,可以看最热门的电影,为票房做贡献,偶尔大众一下也无妨,但也可以去听一场优秀的音乐剧,提升自己对某个领域的认知,也是对生活增添一些新的东西;少看些热门的偶像剧,关掉电子产品,多看看优秀的古典书籍。

2、拒绝低俗语言

网络及低俗的语言少说,甚至不说,有这模仿的天赋,还不如多被几个英文单词,或者去学习一门小众的语言,多提升自己的自身价值。

掌握一门其它国的语言,那可是能读懂某国的文化,实在是乐哉!

3、为自己设定能达到的,最想要的目标

找一个长期内能受益的目标,比如坚持阅读和写作,或者跑步,或者把某个专业当做业余的爱好,这样的话,每天可以拿它来抗衡岁月沉淀后的平凡和庸俗,甚至是孤独。

你可能感兴趣的:(独立且深度的思考,是最难的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