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疗法来处和去路(学习笔记)

在学校做心理辅导工作,最常用的心理流派其实是人本主义,因为它是以健康的人为基础,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

深入发掘它的起源:

西方心理学诞生于两个不同的源头:一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科学测试。为了建立心理学在科学上的正统性,心理学家以物理学作为实验心理学的范式,将注意力集中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上,避开了无法被观察到的内在经验世界。基于这个理由,实验心理学逐渐被行为主义学派主导。另一个则是在医院进行临床诊疗。临床心理学与精神医学最早诞生于病理学。因为人类大部分的痛苦都来自于无意识的驱力,所以临床诊疗专注于主观及无意识层面的研究,临床心理学与精神医学逐渐被精神分析学派主导。

20世纪60年代,人们担心这两股势力所造成的限制及曲解,它们无法妥当对待人类经验的所有面向,譬如意识以及格外健全的精神状态(比如圣贤、伟人或天才的精神状态)。而且它们只专注于精神病理学的研究,或者仅以实验室里观察到的有限情况来笼统论述日常生活的复杂性。

对上述这些问题的忧虑促成了人本心理学的发展。

人本心理学坚持群体研究必须以个体及特殊现象为基础,并无“一般人”的概念,真正存在的是具体的个体。

罗杰斯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基本的动机,更注重临床经验。许多心理治疗师都接受了罗杰斯的方法,并将此法广泛运用于各种心理治疗中。

1954年,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出版,书中首次提出需求的五个层次理论。随后,他感到该理论不够完善——作为人本心理学的最高理想,自我实现并不能成为人的终极目标。他愈来愈意识到,一味强调自我实现,会导向不健康的个人主义,甚至是自我中心。人们需要超越自我实现,需要自我超越。

1969年他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Z理论》,他在文中归纳了需求层次理论的三个层次理论,即“X理论”、“Y理论”、“Z理论”:

Z理论——6.最高需求

           (超越性/灵性需求) 

Y理论——

           3.爱与归属的需求 4.受人尊重的需求   5.自我实现的需求  

X理论——
1.生理的需求 2.安全的需求

马斯洛使用不同的字眼来描述增加的最高需求(Z理论),例如:灵性、超越自我、神秘的、超人本(不再以人类为中心,而以宇宙为中心)、天人合一等,马斯洛将“高峰经验”放在这一层次。

但大众看到的心理学书籍所呈现的,始终限于马斯洛早期的需求层次论(X理论及Y理论),根本不提后期修正。

马斯洛在研究那些已达到高度自我实现境界的人群时,发掘了所谓的“高峰经验”(Peak Experience)。这种经验难以言传,他比喻道:当人们在欣赏日落、静观星空或品赏名画时,突然体验到一种神入或无我的境界。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时间、空间、甚至自我的存在都突然消失,好似突破了小我限制,霎间融入了美的本身或浩瀚无际的宇宙中。在那一霎间,人体验到难以言喻的喜悦,意识的扩大。那种极美也极令人满足的经验,与日常经验截然不同,好似捕捉到现实另一面的吉光片羽。经历过这种经验的人对自己及世界的看法会突然改观,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读到这里我就想起了自己在茫茫大海,落日余晖里的体验,我们所有人都没有说话,各自沉浸在自己的喜悦里。一种无我的境界,意识的边界真的有扩大。我想,这也是我们老祖宗说行万里路的意义。

人本主义的更高级研究应该是,超个人心理学。

它的研究范畴格外宽广,它贯通整合了各种学科。
这些学科探索的范畴总摄了人类所有高层意识的发展,即马斯洛所谓的“人性能达到的更高境界”。

人本主义流派以及超个体心理学,在物质日益丰盛的今天,有很大的应用空间,而这刚好又是我很感兴趣的领域。

哈哈,加油!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本主义心理疗法来处和去路(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