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放弃很难受,不放弃你会更加痛苦

20世纪60年代,英国和法国政府联合投资开发大型超音速客机,即协和飞机。开发一种新型商用飞机简直可以说是一场豪赌。单是设计一个新引擎的成本就可能高达数亿美元,想开发更新、更好的飞机,实际上等于把公司作为赌注押上去。难怪政府会被牵涉进去,竭力要为本国企业谋求更大的市场。

该种飞机机身大,设计豪华,并且速度快。但是,英法政府发现:继续投资开发这样的机型,花费会急剧增加,但这样的设计定位能否适应市场还不知道,而停止研制将使以前的投资付诸东流。随着研制工作的深入,他们更是无法做出停止研制工作的决定。

协和飞机最终研制成功,但因飞机的缺陷(如耗油大、噪音大、污染严重等),再加上成本太高,不适合市场竞争,最终被市场淘汰,英法政府为此蒙受很大的损失。在这个研制过程中,如果英法政府能尽早放弃飞机的开发工作,会使损失减少,但他们没能做到。

最后,英国和法国航空公司宣布协和飞机退出民航市场,才算从这个无底洞中脱身。这也是“壮士断腕”的无奈之举。

在经济学上,把那些已经发生、不可回收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称为“沉没成本”。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在正式完成交易之前投入的成本,一旦交易不成,就会白白损失掉。

沉没成本,是没有希望捞回的成本。沉没成本也被叫作非攸关成本,即追加投入再多,都无法改变大势。但是由于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追回损失的心理,一旦出现损失,总想通过不断地追加投资去挽回损失,结果投入的成本越高,越容易使人们身陷其中而难以脱身。你在网上玩的QQ游戏,其实已经没有多少乐趣,但是看看已经达到的58级的等级,你还是坚持了下去;在车站已经等了30分钟公交车,其实走路到地铁站可能更快一些,但是你想既然已经等了这么久就不应放弃……这种选择就被称为“沉没成本谬误”。

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比如,你预订了一张电影票,已经付了票款而且不能退票。但是当你看了电影一半之后觉得很不好看,此时付的钱已经不能收回,电影票的价钱就是沉没成本。这时会有两种结果:一是,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但忍受着看完;二是,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退场去做别的事情。在两种情况下,你都已经付钱,所以应该不再考虑钱的事。当前要做的决定不是后悔买票了,而是决定是否继续看这部电影。因为票已经买了,后悔也于事无补,所以应该以看免费电影的心态来决定是否再看下去。作为一个理性的人,选择把电影看完就意味着要继续受罪,而选择退场无疑是更为明智的做法。

然而就是这个已经沉没了的成本,却还让许多不明就里的人难以割舍。他们把它当作“鸡肋”,食之无味而又弃之可惜。实际上这些人不明白:沉没成本永远是决策的非相关成本,与其相伴随的机会成本才是决策相关成本,需要在决策时予以考虑。

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之所以会对决策产生这样微妙的作用,原因就在于机会成本不是现实的成本,是隐性的,而沉没成本却是实实在在的,让人有一种“割肉”的痛楚。成本沉没在水里着实令人感到可惜,然而伤心懊悔是于事无补的,还不如适时放弃,抓紧时间,创造更多的价值出来。

如果你手中的成本正在逐渐增加,你越来越感到吃力的话,你应该及时放弃。否则,你的身心将被拖垮。选择放弃很难受,但是不放弃,则更加痛苦。

走出沉没成本谬误的怪圈其实并不难,只要你敢于放弃,有胆量、有勇气经历失败,不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对不可追求的东西及时放手,做一个敢于放弃的聪明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选择放弃很难受,不放弃你会更加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