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父亲熬心血喂养长大的——读《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余华在韩文版自序中提到,这本书是关于平等的书。

他在序文里描述到这样一个人:

“有这样一个人,他不知道有个外国人叫亚里士多德,也不认识玫瑰(他只知道那是花),他知道的事情很少,认识的人也不多,他只有在自己生活的小城里行走才不会迷路。当然,和其他人一样,他也有一个家庭,有妻子和儿子;也和其他人一样,在别人面前显得有些自卑,而在自己的妻儿面前则是信心十足,所以他也就经常在家里骂骂咧咧。这个人头脑简单,虽然他睡着的时候也会做梦,但是他没有梦想。

当他醒着的时候,他也会追求平等,不过和那个雅克布-阿尔曼苏尔德臣民不一样,他才不会通过死亡去追求平等,他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他是一个像生活那样实实在在的人,所以他追求的平等就是和他的邻居一样,和他所认识的那些人一样。

当他的生活及其糟糕时,因为别人的生活同样糟糕,他也会心满意足。

他不在乎生活的好坏,但是不能容忍别人和他不一样。”

这个人,叫许三观。

第一次卖血,年轻气盛,回来他转身就娶了许玉兰,从此跟寻常人一样,有了自己的家;

后来大儿子一乐打破了别人的头,赔不起医药费,人家来家里把家里值点钱的家当全搬走了,他和妻子一起坐在门槛上眼泪哗哗地流,最后卖血换了医药费;

后来我了报答年少时想娶的那个女人,再次卖血;

饥荒之年,为了妻儿能吃上一顿好饭菜,他卖血;

儿子得了肝炎,他卖血换救命钱......

到了最后,卖血像是许三观的希望,只要能卖血,就还有生存的希望。

可是后来他们不再有缺钱的时候了,儿子成了家各自有工作,不再仰仗父亲的照顾,妻子继续炸油条,家里的钱只会多不会少,他心里像是少了点什么。

有一天他走在街上,头发也白了,牙齿也掉了几颗,眼睛和耳朵还是和过去一样。

“他就这么独自笑着走出了家门,走过许玉兰早晨炸油条的小吃店;走过了二乐工作的百货店;走过了电影院,是从前的戏院;走过了城里的小学;走过了医院;走过了五星桥;走过了钟表店;走过了肉店;走过了天宁寺;走过了一张新开张的服装店;走过了两辆停在一起的卡车;然后,他走过了胜利饭店。”

文中这一段的描述特别戳心,在我看来,更像是他边走边回顾了自己这一生,其中心酸苦甜,不足为外人道。

他想起了第一次卖血之后,就是进的胜利饭店,点了盘炒猪肝,让店小二温了瓶黄酒,意气风发。

于是他很想再吃一盘炒猪肝,很想喝二两黄酒,于是他就越来越想去再卖一次血了。

旧相识李血头已经去世了,取而代之的是年轻的血头。

他不仅拒绝了许三观再次卖血的请求,还嘲讽他的血只有油漆匠才会要。

许三观失魂落魄地走出来,满腹委屈。

“他想着四十年来,今天是第一次,他的血第一次卖不出去了。四十年来,每次家里遇上灾祸时,他都是靠卖血度过去的,以后他的血没人要了,家里再有灾祸怎么办?

我以为自己可以非常平和地看完整本书,却在看到这一幕时泪目了。

书中的许三观是个小人物,是个在大时代中艰难过活的小人物。

不知道别人从这书中看到了什么,引发我思考的,是我的父辈的一生,多么像许三观。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是父亲熬心血喂养长大的——读《许三观卖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