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北京的西北赫然就是边塞了,还修建不少城堡要塞。我们几个同学结伴多次探访当年的边城,大开眼界。
明初,要面对北元残存的势力,后来又不断有蒙古蒙古骑兵的侵扰,蒙古多次侵入昌平州,甚至兵临北京城下,朝野震动。为了防备外敌,明朝在京城西边、北边的大山里,沿长城一线筑起不少要塞,构成北京西北部的军事防御体系。
满清入主中原后,疆域直抵漠北,明朝在长城沿线的诸多防卫要塞军事意义顿失,最终演变成了村落。
世事变迁,现在这些村子,有些归属北京,有些属于河北省。
当年边关今何在?看看去吧。
去过两次镇边城和横岭城。
镇边城,曾经的京城卫翼,现在属于河北怀来县横岭乡,叫“镇边城村”。以城为村,沧桑立现。
镇边城建于明万历年间,原有东、南、北三座城门及瓮城,如今仅余东门,头几年翻修了,焕然一新,只是少了点年代感。
村里还有一些老房子,一棵老树,牌子上写着树龄2000年。这些,或许也能诉说当年的要塞甚至更久远的历史。
镇边城北边几公里是横岭城,现在也降格为村了。横岭城建于明弘治年间,规模比镇边城大,城墙横跨沟壑,依两山而建,应该很有气势,但如今保存下来的遗迹更破旧,残存的城门、城墙似乎没有什么保护措施。我们第一次去时,有两只小狗在破旧的关城上玩耍,见到生人,狂吠不止。现存的横岭城南门(遗址)是万里长城沿线绝无仅有的双门格局(一说为南门西侧的双孔水关),城北的城楼也在。
横岭村里还修复了戏台、关帝庙,但最醒目的建筑并不是城楼,而是一座上面有个红五星的礼堂。村里人说,礼堂建于上世纪60年代后期,因为当时的公社机关设在村里,所以才有了礼堂。历史多长才算久远?村里的小姑娘说起这座礼堂,和说起明代的关城,感觉竟一样。500年前的关城,50年前的礼堂,皆是久远的尘埃。于我而言,则恍若隔世。
有一次,我们从横岭城再往北走,穿行在官厅山峡中,目标是一个很小的村子,但名字却大得很:“幽州村”,这名字比镇边城村还有气魄。
这个行政上隶属于怀来县官厅镇的村庄,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村西侧是永定河谷。
小山村靠峭陡的山峡间一条狭窄曲折的公路与外界相连,村子至官厅水库有一段路号称“绝壁长廊”,是在永定河峡谷石壁上开凿出的。除了公路,丰沙铁路(丰台至沙城)在这里也设个站。但毕竟身处深山峡谷,小村离怀来县城也要七八十里,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幽州村还有些与世隔绝的味道。
所谓山村,民房大都依山而建。估计当年村民必定是沿河谷而居,后来人多了,也因河水泛滥,人们逐渐向山上发展。如今,从山上的民居眺望山下的民居,落差足有百米。
村里极少年轻人,街巷异常安静。路遇几位留守老人,闲聊,当年的勤苦,岁月的蚀灼,现今的淡然,都显现在脸上。
在这个古老幽静的村子闲走,看那些用石头垒砌的民房,一二百年的老宅虽已破旧不堪,但令人肃然起敬。
村里有座法云寺,由一位僧人管理。了解内情的同学说,这位僧人还同时管着其他几个村的寺院,所以游客很难见到他。果然,我们去时,寺院大门紧闭。旁边有座新修建的戏台,似未完工。
下午的阳光温暖充足,阳光照射下,石头老房子呈琥珀色,斑驳陆离。迷失其中,会感觉时空反转,不知今夕何夕。
在幽州村住了一晚,农家乐干净实惠,30块一晚,三餐另点。在农家院子里,伴着凉爽的山风免费看满天星斗,超值的享受。
万里长城多雄关,河北段就有著名的关口紫荆关。2020年秋天,我们几个同学“访关”到此,感受当年边关的风采。
紫荆关在蔚县紫荆岭上,是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重要关口,战国时就设了关口,一直延续下来,以前叫子庄关、金坡关等多个名字,金元时改名紫荆关。
紫荆关位于居庸关、倒马关之间,合称“内三关”,是明代内长城的主要关口之一,可眼前的紫荆关让我们大失所望。
紫荆关原有4个门,南北两门为交通要道。北门为明代建筑,门洞上有“紫荆关”“河山带砺”匾额,皆明万历年间书、刻,北门前些年大规模整修过,复原了垛口,也少了古旧的气息。但北门和北城墙以前都是用大块石头垒砌的,这在中国同类建筑中不多见,现在还保持原样。只可惜,关楼早已毁弃,没了关楼,雄关的气势大减。
如今交通发达,四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紫荆关也失去了当年的雄伟。我们登上关城,追寻曾经的旌旗招展、战鼓声声,不胜感慨。
明朝尹耕是个诗人,也自视为兵家,他有一首《紫荆关》,道出了关口前后的变化:
汉家锁钥惟玄塞,
隘地旌旗见紫荆。
斥堠直通沙碛外,
戍楼高并朔云平。
峰峦百转真无路,
草木千盘尽作兵。
谁识庙堂柔远意,
戟门烟雨试春耕。
诗里说:当年战事紧张时,紫荆关上旌旗迎风招展、刀戟密布,加高的哨楼直入云霄,明朝的斥候也深入漠北敌之腹地侦察。紫荆关峰峦叠嶂,草木皆兵,严阵以待。后来朝廷采取怀柔政策,紫荆关又有了和平景象,老百姓又要春耕了。
紫荆关把守的通道,即“太行八陉”之一的蒲阴陉,有条小路被当地人指认是蒲阴陉古道。
“陉”是太行山里东西向的横谷,是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咽喉通道,也是重要的军事关隘。八条通道,也就成了大名鼎鼎的“太行八陉”。
离紫荆关不远就是飞狐陉,也是“太行八陉”之一,在河北涞源县北、蔚县之南。古代涞源一度称飞狐郡,就是取自飞狐峡而得名。
飞狐陉是一条大峡谷,两边多悬崖绝壁,如刀劈斧斫一般,高峻峥嵘、雄拔峭丽,蜿蜒百余里,在北国不多见。峡谷时宽时窄,一会儿窄窄的,以为路尽天头,一拐弯,则豁然开朗。
秋日的飞狐陉最美,红绿白黄褐,色彩多多。我们开车在峡谷里穿行,走走停停,一路几十里,充分感受了太行山的壮丽和深秋的斑斓,绝对是享受。
飞狐陉在春秋时属晋国,战国时先后属赵国燕国,因地势险峻、扼控要道,历代多征战。古云:“踞飞狐,扼吭拊背,进逼幽、燕,最胜之地也。”
一趟一趟的行走,尽管世事变迁,但众多遗迹尚存。长城大多已残破,方石残砖在山脊上绵延着,断壁里已寻不到年轮,但历史的印记随处可见。什么是沧桑?这就是。看眼前、想当年,兵戈铿锵,残弓铁马,也足够震撼。
几次出行,每次仅两三天,远不能了解这些村庄、峡谷、关隘曾经的显耀和后来的平淡,但从它们身上,总能听到历史的回响,西风鼓角,若隐若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