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北京还是回老家

  今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求助帖子,大致内容就是提问者是个中产,在北京没有工作,为了北京的教育资源丰富,好给孩子上学,所以勉强留在北京,但是自己过的特别不开心,所以求助,下面有个人回答的比较好,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我和你情况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我年龄比你大,孩子比你的小,然后也走过了几个城市,可能感触更多一些。我能理解你的感受,北京户口对一些外地人来说就像鸡肋,你以为它能给你带来许多好处,但实际上大多数时候,你却在承受它的代价。


  毕竟,最底层的北京人,他们的孩子天生也有北京户口,这个就业者人均税前月收入8000元的城市,有北京户口的人有一千多万。你的困扰其实是在于,你要赌上自己未来20年,也就是你这一生最黄金的年华,切断自己一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来在中国人才竞争最激烈的城市,用远离父母的亲情世界换取一个并不确定会更好的孩子的未来。许多人只看到了北京的所谓教育资源,却没看到北京的教育竞争有多激烈,你可能也知道,在北京的一些区,连区状元都未必能上得了清华北大。在对比升学率的时候,北京总是跟其他省份放在一起比,其实是不公平的,因为北京是一个市,城市人口居多,而且是中国高学历比例最高的市。


你陕西省人口将近4000万,西安市这两年抢人勉强才凑了1000万,除了宝鸡咸阳这样关中的人口大市(其实城市人口也是占少数的)之外,其他地区在教育上是没有什么优势的。所以有个超高比例的县城加农村人口垫底,你陕西省怎么跟北京市比升学率?你要拿西安市、宝鸡市去比,未必会差多少。北京教育竞争非常激烈,全国最高级的人才后代在这里厮杀,清华北大一般人都不要去想,以前有过一个调查,清华毕业生的子女考上清华的概率只有14%。而且大家都倾尽力量去给孩子上补习班,说白了就是用钱砸,但是并不是说你上了补习班就会比别人更强,大家其实都在赌,教育本来就是玄学,影响的因素太多了,大家都倾向于把结果归因到自己花了钱的地方。享尽资源的高知子女考不上211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很多人说,所谓北京的教育资源对自己的意义就是孩子能够不那么难地考上一所不那么差的大学。如果为了这个目的,你搭上自己的人生,值得吗?


 我表姐在宝鸡做生意,夫妻顶多是中专文化,女儿也照样考上全国排前列的985大学,她自己的人生一点儿都没有耽误。我有个同学是农民,他对孩子没有进行过任何教育投资,他的儿子今年也上了211。孩子成才的随机性非常强,基因的作用占了很大一部分(基因遗传随机性也很强,比如子女智力水平、学习能力等并不一定强于或等于父母),后天更多的可能是父母的影响,比如一个积极的家庭环境出来的孩子,孩子可能更积极的去面对这个人生。


   “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这是很多鸡血父母的理由。拜托,你一把年纪还在那儿苦哈哈的,有什么能力给孩子“更好的未来”?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他在脱离我们庇护后人生过得更顺畅,是为了让他对自己人生有更强的掌控力!这个掌控力,才是父母应该从小教给孩子的,但是鸡血父母们并没有做到,因为他们自己就没有。我觉得主要在于你怎样看待自己的人生。


首先,没有人能够享受孤独,包括那种生性孤独的人,总要付出代价。其次,主动掌控自己人生的人总会过得更好,而总是期待外部因素来改变自己命运的人,都会失望。所以有的人虽然可能会不断换地方,但他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总能迅速拉起一个社交圈,集聚大量资源。而大多数人并不擅长这一点,更不用说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外地人每天都活在自己的小格子里,彼此之间很难有有效交集。


  没有社会关系和资源,你生活在一个城市,其实是游离于它的表层之上,你对它根本没有深入了解的渠道。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一大部分都是被动的,比如你和亲友同事的互动中,会了解到很多信息,而你本来是没有理由去主动查询的。
  
   我有个在北京自己开公司的朋友,在2016年4月,也就说北京房价半年暴涨50%之后,他还不知道房价已涨,而他本来就有换房的需求。这是因为他在北京的社会关系,并没有亲近到可以讨论房价这样的事情。这种状况在京二代身上也有体现。而相反,我认识的几个京三代朋友,对房价波动特别敏感,他们自己并不一定需要买房,这就是因为广泛深入的社会关系传递了这么多信息。荒唐的是,知乎上一个北漂为了证明自己漂的合理性,竟然声称北京80%的人没有住房。而他的答案是高赞,所以自欺欺人者着实不少。

  更重要的是,父母没有归属感,孩子就更不可能有归属感,这是一个户口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归属感,就是你现在的心理状态,而对孩子来说,可能是社会安全感的缺失。

 我前面说,生孩子晚,所以我对有些事情想得更明白。这个明白之处就在于,我不会把自己这一辈子的期望压在孩子身上。要知道孩子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已经是个老人了。所以未来20年,是我人生最后的拼搏时期,我会尽力过得更有价值,而不是牺牲给孩子再去要求回报——对孩子未来的过度期望也是要求回报的一种。西方心理学研究称,父亲的社会地位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未来。你过得好,孩子才会好;你把自己牺牲了,孩子的未来就成了赌运。你们的收入保证你们在宝鸡处于上层——似乎你们在宝鸡本来就有一定的地位,在北京却是中下层,更何况拿宝鸡的收入来补贴北京的生活,是有些不值的。


 很多人对子女的期望是以幻想为基础的,比如很多父母累死累活只是为了让孩子出国,他们觉得出国就一定是远大前程,其实他们对国外的认识都是建立在幻想基础上的。我与一些从小跟父母移民北美的移二代交流过,他们有的人甚至诅咒自己的父母擅自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也知道有人在取得学业成就后,把步入老年的父母扔在异国,独自回国工作。所以很多时候你认为的好,不一定是真的好;你认为的别人的幸福,也不一定是幸福。

 有人这样替自己在北京的苦与累辩解:我如果回到家乡,将来我的子女又要从头开始到北京来拼搏。这个逻辑的问题在于,既然你的日子都苦成这样,为什么子女一定要到北京来?难道全国2000多个城市都容不下你吗?北京的资源真的向你倾斜吗?我北京的家门口有两家三甲医院,有一次我肚子不舒服去看病,两家医院都给我开了一张B超检验单,一家医院要排队15天,另一家医院要排队20天,这就是所谓的医疗资源,你真有疑难杂症,也不缺一张机票,对不对?



    至于教育资源前面已经说过了,基本上就是拼父母。我北京的二代朋友大都没生孩子,生活也不算宽裕;而三代以上的朋友,不管穷富,幸福感都超强,因为那是他们的家乡,他们有很强的归属感。几个月前我回北京参加了一个婚礼,新郎新娘是大学同学,都是北京人,婚房是西城区的学区房,他们自己没掏一分钱。两人结合之后,仅在西城区就有4套房子。这就是二代们的竞争对手,但是讽刺的是,这些人并没有打算跟你拼刺刀,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够幸福了,干嘛还要去打鸡血?事实上他们的事业都很稳健。就像一个人吃喝不愁,他可以稳扎稳打的去发展事业,而不会把996受人剥削当成福报。我的朋友两口子一年的收入也就50万,看起来不算高,但是4套房子价值几千万,这就是在北京即便拿同样的工资,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差别。



  当年网上流传一篇文章,我努力了18年,就是为了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这篇文章,标题就反映了作者的格局,你为什么一定要喝咖啡?你喝茶不好吗?你也拥有别人不拥有的东西,为什么一定要去拿别人做标准呢?而且你追得上吗?不要为了不明确的未来而过多地委屈自己,人的忍耐能力很强,方式就是不断的降低底线。所以过多的忍耐,其实会使你离最初的目标越来越远,就像很多北漂在北京的日子越过越差,就是因为他为了坚持而不断的降低标准。

   你要想想,你是一个三线城市的高收入者,北京的这种生活真的是你一生想要的吗?


   本文是用手机写的,逻辑有点混乱。不管写多少东西,其实都不会影响你的选择,但是作为比你年长的老乡,作为一个在网上回答了整整8年“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问题的人,我还是希望能为你提供一些参考。不是建议,也没有立场,你看看就好
城市经纪人欢迎您

你可能感兴趣的:(留北京还是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