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ark:对心理学感兴趣,源自自我心理探索,决定学习中科院的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倍感忐忑和压力,专业领域跨度较大,也很久不曾认真学习过某项课程。既然已经开始,就全力以赴。
授课老师:田宏杰博士 副教授
课前分享1:上课之前老师聊了一件自己的家庭琐事:周末她带着女儿去爬香山,想着应该九十点就可以回到家里,结果回到家都十二点了。老师的爱人生气了,老师以为爱人是因为自己没能在九十点回来而生气,结果爱人生气是因为娘俩出去没有带上自己。其中涉及两个小道理:其一是《思维》一章中有关决策的前景理论——易得性启发法。平时在公园里爬个小山很容易,老师自然就认为爬个香山也很容易,结果发现香山更高,爬到山顶话费了更多时间。第二个道理是无论是家人或是其他关系,有矛盾时要对事不对人,要明白自己的需求并明确说出来。
课前分享2:聊到夫妻关系,老师认为一个家庭里,女人更具有灵活性,妻子心态平和安稳,家庭也就平和安稳。公认的想法是,妻子生气时,老公应该哄着妻子,不过老师认为妻子应该比较好哄才行。心理学上有“习得性无助”,如果每次吵架妻子都很难哄,老公费尽心力也哄不好妻子,直到妻子自我消气了,一切才能回归正常。几次下来,老公就会知道其实也不用哄,哄也哄不好,还不如让妻子自我冷静消气呢。所以,只要你还想好好经营你的家庭,就不要总端着女王的架子。
第九章 动机
主要内容:第一节 动机概述 第二节 动机的种类 第三节 动机的理论
第一节 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含义和功能
(一)定义: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 指向功能、 维持和调整功能
(二)动机的激发: 需要、内驱力、诱因、情绪
内驱力:由生理需要引起的,推动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
诱因:能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
(三)动机类型:趋、避、趋-趋、趋-避、避-避
趋:向往,追求:如果报告做得好,就会得到表扬和奖赏。
避:不想要,躲避:如果报告做不好,就会被导师批评
趋-趋:鱼和熊掌都想要:既想去游乐场玩,又想去吃大餐;既想得到A的赏识,也想得到B的青睐
趋-避:趋利避害:跟随这个领导,我会得到一些好的机会,可是这个领导喜欢插手别人的工作,如果跟随他,他也会插手我的工作,那还是离我远一点好
避-避:前怕狼后怕虎:继续读研吧,还要过三年苦逼的学生生活,去工作吧,就业前景又不好,没有研究生学历可能找不到更好一点的工作
* 当一个人不得不做一件事时,看起来是“避”,但背后肯定会有“趋”的因素
小测试: 测试你的“趋”、“避”动机
1. 只有我做得比别人都好时我才高兴。
2. 成就博得尊敬。 3. 把我所经手的每一件事都做得漂漂亮亮是最重要的。
4. 成功复出的代价总是大于成功所获得奖赏。
5. 我相信,成功者往往是孤独和忧郁的。
6. 我认为现在的社会过于强调“成功”。
二、动机和需要
(一)需要的定义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需要的种类:
1. 从需要产生的角度
自然需要: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
社会需要: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
2. 从满足需要的对象来看
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3. 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ical theory of needs)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68年提出了他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属于缺失性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成长性需要。
•生理的需要(psysiological need):人对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safety need):人对生命财产的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的需要,隶属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求;
•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希望有稳定地位,尊重他人并受到别人尊重,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增强他的信心。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使人产生自卑和失去信心;
•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人希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但各人达到自我实现的途径和方式可以是各不相同的。
德西自我决定论
活动:
练习1: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想做?
练习2:你们不得不做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要做?
三、动机与目标
(一)目标
目标(goal) 是个体努力达到目的的具体成绩标准或结果。
(二)目标的类型
1. 明确的目标和模糊的目标
2. 短期的目标和长期的目标
3. 不同难度的目标
(三)目标与动机的关系
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提供原动力。
高目标好吗?如何才能“好”?
目标太高,难以实现,会产生“习得性无助”。在确定短期目标时,应进行一周的观察期,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其他事情,来确定适合的目标。
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这里的目标应该是长期目标,把长期目标分成短期的小目标,然后一项一项的完成。
四、动机与行为和工作效率
(一)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二者关系十分复杂。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不同的活动可能有相同或相似动机。
在同一个人身上,行为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些为主导动机,有些为从属动机。
(二)动机与工作效率
耶基斯-多得森(Yerkes & Dodson):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耶基斯-多得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水平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重,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动机的最佳水平与任务性质的关系:倒“U”形曲线
五、动机与价值观
价值观(values)是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
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节作用。
一旦形成就相当稳定,并自动发挥作用。
“我的五样”
取一张白纸,洁白无瑕,没有格子,没有折痕。准备一支黑色或者蓝色的签字笔。
放松身心,用思维的板擦将大脑刷成虚位以待的空白,等待深层理念的的浮起。
1. 在白纸的顶端,一笔一划地写下“某某的五样”。
2. 写上五样你认为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写完后游戏开始了。
3. 你要把其中一项完全删掉,删掉的意思是这个物或人从此在你生命完全消失。(不是打× ,而是用墨水将其完全涂掉)
4. 删去一项后再删一项,到最后看剩下的是什么,那才是你最重要的。
这游戏玩得相当痛苦,但当你认真诚实地去玩,会对自己加深了解。
第二节 动机的种类
一、生理性动机:(驱力)由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而产生
饥饿、渴、性、睡眠
二、社会性动机:以人类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而产生
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交往动机、学习动机
三、 内在动机: 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
外在动机:在外部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动机。
启示:若孩子内在动机足够,外在奖励/动机会削弱内在动机。
第三节 动机理论
•一、本能理论(instince theory)
人的大部分行为受本能控制,本能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由遗传固定下来的行为模式,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
詹姆士:人有生物本能和社会本能,如爱、社交、同情、诚实
麦独孤:人类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奔源泉和动力;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人类拥有18种本能,如逃避、拒绝、好奇心、好斗、获取、自信、生殖、自卑、建设等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生、死、性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潜能
洛伦茨:印刻效应
习性学理论的三个核心观点 :
- — 物种的先天行为。某一物种的所有成员基本都具有的行为,受基因所控制,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出来。
— 进化论的观点。习性学家强调某种行为如何促进物种对环境的适应 ,也就是哪些行为有利于物种的生存 ,会遗传下去。
— 学习的预先安排倾向。敏感期和一般或特殊的学习能力两方面。
二、驱力理论(drive theory)
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赫尔:
P=D ᵡ H (P是有效行为潜能,D是驱力,H是习惯强度)
• “塞加尼克效应”:只要任务没有完成,它就没有闭合,因而会引起张力,保持记忆,可一旦闭合完成,张力即消除,记忆也消失了。
特别匮乏就会特别渴望,特别富足就没有渴望,也就没有动力。给孩子全方位无条件的包容,会导致孩子没有原则。
•思考:对个体的需要满足到什么水平比较好?
三、唤醒理论(arousal theory)
— 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因素。
—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 “感觉剥夺”实验
唤醒理论提出了三个原理:
– 最佳唤醒水平:刺激水平和偏好呈倒U性曲线
– 简化原理(适应):重复进行的刺激能使唤醒水平降低(启示: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休息以恢复到最佳唤醒水平)
– 个人经验影响偏好
(经验丰富者偏好复杂刺激)
四、诱因理论
诱因(inducement)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赫尔在驱力理论的基础上,接受了诱因这一变量,修改了自己的公式:
P=D ᵡ H ᵡ K
P是有效行为潜能,D是驱力,H是习惯强度,K是诱因动机
• 强调从外在目标到内在需要
五、认知理论
(一)期待价值理论
该理论将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
托尔曼:行为的产生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个体对一个目标的期待(expectancy)。将期待定义为刺激与刺激的联系或反应和刺激的联系。例如,看见闪电就期待雷声,这是由刺激引起的期待;平时努力学习,就期待取得好成绩,这是由反应引起的期待。
(二)动机的归因理论
•20世纪60年代提出归因(attribution),归因是指从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
•海德:归因理论的开拓者。控制点理论,内控型和外控型
(老公不着家,不与妻儿交流,不关注妻儿生活和情绪,这个是老公的问题,还是妻子也有责任呢?归因于老公,属于外控型,归因于自己,属于内控型。内外兼修,方是幸福之道。)
•韦纳指出:归因有两个维度:内/外、稳定/不稳定( 后来又加入了一个维度:可控/不可控)
— 韦纳把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因和外因,同时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把行为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如能力、任务难度是稳定,而努力和运气是不稳定的。后来又加入可控性维度,如努力是可控的,而能力、工作难度、运气等是不可控的。
1. 夸孩子聪明并不妥当,因为聪明属于不稳定的因素,夸奖孩子应该夸稳定的内部因素。 2. 努力是一种需要后天培养的品质,是可控的内在因素,而且要把努力具体化。例如踢球,踢得不好,要去找到具体原因(姿势、力道、发力点等方面)然后努力改进。3. 认知疗法中特别强调归因理论
• 个体归因影响行为动机
应用:引导学生对学业成败作合理的归因
•积极的归因模式(请仿写第二句)
(1)成功→能力强→自豪、自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2)失败→ → / → 。
•消极的归因模式(请仿写第三句)
(3)成功→ → / → 。
(4)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缺乏对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
•参考答案
(2)失败→缺乏努力→内疚/对成功的相对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3)成功→运气好→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期望。
(三)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1953美国德西提出,强调自我在动机产生中的能动作用。
–“自我决定不仅是个体的一种能力,它还是个体的一种需要。人们拥有一种基本的内在的自我决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以便于形成与社会环境的灵活适应”
• 自我决定行为:基于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其特点是设计和选择行为,以满足人的需要。
• 非自我决定行为:外在刺激的作用,因而是无动机的
(四)自我功效理论
•1977年由班杜拉提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作用
–强化之所以起效果在于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期待强化
期待的类型
– 结果期待: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
– 效果期待: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行为的推测和判断,即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入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
•(五)成就目标理论
–1980年由尼科尔斯和德韦克等提出。成就目标是一种有组织的信念系统,反映了个体对成就任务的一种普遍取向,与目的、胜任、成功、能力、努力、错误和成就标准等有关。
•成就目标类型:
–掌握目标:掌握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成绩目标:取得好名次和好成绩
•成就目标类型与动机行为模式
–练习:如何根据掌控的目标定义“学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