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秀梅《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读后感

            教育,一直在路上

      《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中的《 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一文,是陶老先生在1923年11月13日写给妹妹文渼的一封家信,信中内容有生活气息,但更多的是心怀教育的大情怀。

      为了更好地理解陶老先生的这篇文章,我在网上查找了他的求学经历:陶老先生是在1910年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学习,1914年去美国留学,在伊利诺伊大学攻读政治硕士学位,后来又到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从师于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2017年回国从事教育。1923年8月,先生辞去东南大学教授职位,放弃了大学教授每月400大洋的优厚待遇,脱下西装革履,穿上布衣草鞋,从事平民教育运动,为“平民教育”四处奔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转而提倡乡村教育运动和普及教育运动。

      几年的留学生涯,并没有改变陶行知本有的中国性和平民性,在同事的眼中,他仍然是一个“最中国的”留学生。“近日买了一件棉袄,一双布棉套裤,一顶西瓜皮帽,穿在身上,戴在头顶,觉得完全是个中国人了,并且觉得很与一般人民相近得多。”“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那中国的平民的路上奔流回来了。”文中的这几句话,让人感觉到陶先生对平民的亲近与热爱,他要融入平民之中,做平民教育。

      陶先生倡导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认为平民教育的宗旨是要叫种种人受平民化,打通层层叠叠的阶级,打通深沟坚垒的阶级。为此先生四处奔走,宣传平民教育。曾到监狱里对犯人演讲说:“人间也有天堂地狱。若存好的念头,心中愉快,就是在天堂;若存坏的念头,心里难过,就是在地狱。”天堂地狱也得要把他们打通,这是怎样的责任和精神啊!

      这是因为先生心怀百姓,心怀天下,心怀未来。先生说:“我们生在此时,有一定的使命。这使命就是运用我们全副精神,挽回国家厄运,并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交与后代 ,这是我们对于千万年来祖宗先烈的责任,也是我们对于亿万年后子子孙孙的责任。”

        陶行知先生为教育奋斗一生,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毛泽东为他题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他为中国教育之崛起的行动一直在路上。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千千万万的陶行知振兴我们的教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身为教师,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自己的教育,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对先辈的责任,更是我们对学生的责任。做教育,让我们一直在路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卢秀梅《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