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哲学及其"人道观″学习札记(初稿)

【人道观】人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人生和为人之道的观点。相对天道观而言,称为人道观。周代以前,认为人是上帝的奴仆。

周公开始提出以德配天,承认“敬德德”与“天祐”的一致性。他“制礼作乐”以规范人的社会关系。西周末年与春秋时期,随着疑天思潮的蔓延,兴起了重人事与祸福依人的思想。

子产强调人道的重要,反对人事屈从于天道的消极观点。

孔子也很重视人道,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他认为人类生活的最高原则是仁,即“爱人”,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把仁与礼看做是统一的,认为礼体现仁,说“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

墨子也讲仁,认为仁的实际涵义是“兼爱”,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孔子主张由己推人,由近及远,他讲的仁是差等之爱;墨家则讲“爱爱无差等”。

老子反对以仁为最高道德,主张以“无为”、“抱朴”为人生的最高准则

孟子大力宣扬孔子关于仁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的德目体系,又把仁义礼智与人的本性联系起来,认为人的本性中含有仁义礼智的荫芽,称之为“四端”。他宣称四端是人所以区别于禽兽的地方。

荀子则反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并不在于人性本善,而在于对生物本性的改造。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强调改造自然的重要

庄子宣扬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追求所谓“道遥”的精神境界,企图脱离纷争的社会现实,得到虚幻的自我陶醉。

你可能感兴趣的:(先秦哲学及其"人道观″学习札记(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