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1

传习录(卷  上)




【三七】人情事变的功夫


澄尝问象山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之说。

先生曰:「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谨独』。」


刘宗周云:“千圣相传,只慎独二字为要诀。先生言致良知,正指此。但此‘独’字换‘良’字,觉于学者好易下手耳。”(《遗编》卷十三《阳明传信录》卷三,页六下。)

施邦曜云:“君子非除了人情事变,又有谨独工夫也。沉沉默默之中,所戒慎恐惧者,惟此人情事变之理。即纷应杂投之时,而沉默之地,主张自在。此动静合一之学。”

王应昌云:“谨独只在明善。愚欲于此再加一语。”

佐藤一斋引彭定求云:“《大学》于诚意,既两言慎独;《中庸》于‘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之下,亦言慎独。明乎曾子、子思授受心传,在慎独也。邹东廓(名守益,字谦之,江西安福人)问于阳明先生曰:‘子思受学曾子者,《大学》先格致,《中庸》首揭慎独。何也?’阳明先生曰:‘独即所谓良知也。慎独者,所以致其良知也。戒慎恐惧,所以慎其独也。《大学》《中庸》之旨一也。’于是言下了然。”(《南昀集》,光绪七年[一八八一]本,附《密证录》页二上)一斋附语云:“所引邹东廓问答,出处未考。”


[译文]

关于陆九渊在人情事变上下功夫的学说,陆澄曾向先生请教。

先生说:“除了人情事变,世界上也再没有别的事了。喜怒哀乐不是人情吗?从看、听、说、做再到富贵、贫贱、患难、死生都是事变。而事变都只在人情里体现,它的关键是要做到‘致中和’,而‘致中和’的关键就在于‘慎独’。”


释疑:

说人情,说情,可以是指喜怒哀乐等七情,亦指心的流行发用。任何的事变只是心变,即是心之发用。因此说,事变亦在人情里。

天地万物,芸芸众生,不过一个情字,因情之所在而在,而生灭幻化。所以者何?情,心之动者,性之演也。心动性演之间,神采各异,异自其情之所发不同。有真情者,言皆肺腑,感人至深,是心活灵活现;有假意者,虚言搪塞,阴奉阳违,是心在而犹亡。然喜则喜,怒则怒,哀则哀,乐则乐矣,却有过不及者,或喜乐无度,豪横一时;或心灰意冷,凄然而终,此皆逆天违理之故也;而既中且和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视天下如一人,先忧后乐,及其至乐,此则大本达道之故也,大本达道者,天地位而万物育。人情之中,事变其里,日月轮转,朝晖夕阴亦莫出其外也。人情事变根本唯一,只在致中和,只在慎独,而此也必定基于诚意矣!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让喜怒哀乐“未发”的时候,保持中正和平;“发”的时候合情合理、发而皆中节(正对、刚刚好),和谐平衡。格物就是格心,也就是摆平“喜怒哀乐”。

致中和是中庸里面的一个根本性要求,人该喜的时候喜,该乐的时候乐,但不要过,过了就破坏了中和。喜怒哀乐得当、体当、合适、正好,就叫中和。

在非常微小、非常隐秘的时候,念头刚刚一萌生出来的时候,你就要立即抓住它,这就是慎独。“谨独”也好、“慎独”也好、“独知”也好。阳明先生说:“良知只是独知时”。阳明先生把慎独放到这个体系拱心石的地位,就是为天下提住了心。


附注:

①象山。陆九渊,字子静,世称象山先生(一一三九至一一九三),金谿(江西)人。参看《宋元学案》卷五十八及《宋史》卷四三四。


②人情事变。《象山全集》 (《四部备要》本)卷三十四(页五下)曰:“复斋兄(名九龄,;字子寿)一日见问云:‘吾弟今在何处做工夫?’某答云:在人情事势物理上做些工夫。’复斋应而已。若知物价之低昂,与夫辨物之真恶、真伪,则吾不可不谓之能。然吾之所谓做工夫,非此之谓也。”,


③语本《象山全集》:“复斋家兄一日见问云:‘吾弟今在何处做工夫?‘某答云:‘在人情、事势、物理上做些工夫。”’(卷三十四)


④致中和。《中庸》第一章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⑤谨独即慎独。《大学》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第六章)

《中庸》云:“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第一章)

慎独即致良知。参见《与黄勉之.二》:“圣人亦只是至诚天息而已。其工夫只是时习。时习之要,只是谨独。谨独即是致良知。”(《全书》卷五)


净心斋笔录

2023年4月1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