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什么是科学》有感

      拜读了吴国盛老师的《什么是科学》一书,了解了许多以前并未涉猎过的知识,学习到了一种看待问题的方式,浅谈一下自己的收获。

      首先,作者从中西方科学的溯源说起,向我们娓娓道来“科学”一词在中国和西方定义有着何种不同。对于中国,科学作为“夷之长技”被引进,被推崇 ,由日本转道而来,本质上属于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格格不入。从实用与应用角度说,中国古代有发达的科技,但却不等同于科学。“科学”一词本来就来源于西方,是西方人所特有的东西。中国人对科学的理解是其本身要为社会与人民服务,科学的存在具有实用与功利目的,把科学当做一种技术、一种工具;但是西方科学是一种精神,他不考虑知识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只关注知识本身的确定性,为了科学而科学,而不是为了用。这也是中西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因为西方深受希腊自由的人性理想的影响。

      其次,基督教和数理实验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对现代科学的形成担任着必要的角色。现代科学是希腊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相融合的产物。这也从另一方面解释,中国人没有发展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不是智力水平不够,也不是不希望过上丰衣足食的物质生活,而是缺乏特定的文化传统,这个文化传统是在基督教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如果说希腊科学是理性科学,那么现代科学就是数理实验科学。现代科学本质上是一种有用之学,征服与统治自然是现代科学的基本前提,因此也就落在实验科学的肩上。

      再者,作者回头落脚于中国的传统科学,对李约瑟难题做了深刻地分析与解答。李约瑟的毛病所在是他没说清科学是指什么,他将科学与技术混为一谈,让技术混充为科学。科学系谱包括技术、博物学(自然志)与理性科学。吴国盛老师认为,无论在近代数理实验科学的意义上,还是西方理性科学的意义上,中国古代都无科学;在博物学作为科学的意义上,中国古代有科学。把这两个问题说清楚了,李约瑟难题也就破解了。

      最后,除了对此书内容的了解,我也学习到了作者看待问题的方式。具有哲学意义的思辨性思维是今后认知一个事物或解决一个问题的重要出发点。问题不仅仅有一个答案,事物也是多面性的,要从不同的维度去定义。就如李约瑟难题,问题本身的提出就是值得商榷的,根据不同的意义,结果也是有差别的。同时,通过此书的描述,我对中西文化的差异也有了一些前所未知的了解,如中华民族是一种血缘文化,战争为了保家卫国;西方是一种契约文化,战争也是为了自由而战。自由是西方人文理念核心。

      吴老师撰写此书的目的在于还原并呈现科学最为本源的面貌,以此引发中国人反思并纠正自己对科学的长期误解,重新审视我们对科学的理解与认知。读了此书,我对科学的理解更加立体饱满,不再囿于单薄片面的层次中。总之,收获颇丰。

(李怡)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什么是科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