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整理需要断舍离,极简主义,技巧,但也要给整理的“意义”作一点留白。

在另外一个整理公众号上投了一篇做的搬家整理案例,引来了一些整理粉,内心有点小窃喜,但是文章下的留言更让我内心有小波澜,留言是这样的,“即使整理后,每个地方角落显得还是东西太多,也许不多久,又恢复杂乱无章,需要断舍离,东西少而精,多留白会让整体更清洁敞亮精神,所以需要通过整理传达一种简约精神和极俭的生活方式”。(整理案例 ——搬家整理,让新家焕然一新。)

想到了前些日子一位“志同道合”的心理学朋友在微信上问了我句话:“你在做整理时,是纯做整理,还是通过整理外在来整理内在?”我直接就回了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此话一出我笑了,她也直言喜欢我句话,我们相互心领神会。难道顾客在我心中是“鬼“?解释下我所说的“鬼”,我们很难遇到完全相同的人,在整理物品之时,物品的主人,他们都是独特的,所以区别对待是一种“尊重”。

没错,要践行断舍离,践行极简生活方式,很多人都知道,从“知”到“行”很难。在整理前期,预采时整理师会和客户深入沟通,宣讲整理理念,但现实做整理时,会发生主人取舍困难、纠结犹豫的情况。整理物品时,主人个体化差异伴随着不同心理状态,对于物品有着各自的认知,不同的成长背景对物品有着自己的理解;在整理中还会引发一些情绪的波动,物品上投注着主人的情绪、信念、期待、需求;对于物品有不同的思维,因为立足于自己的价值观上,还有每个人对于物品使用的能力以及生活习惯,这些如同指纹一样,是没有重复的。

在做过的整理客户中,做保健品销售工作的一位女士,即使有些营销册子没有用完,但是她还想保存,这些册子里面倾注着这位女士的心血;一位历经10多年打拼的外企白领,整理过程中觉得自己的衣服不值得整理,这样的信念后面隐藏着疏于照顾自己委屈的情绪;这几件衣服不会再穿,但也不想扔,这衣服里面还藏着主人的爱恨情仇,与衣服的“恩怨”未断,舍弃也成了难事。当这些情况发生时,整理师需要调整整理的预期,“以人为本”是整理之道。

整理师职业道德标准里面有两点都提到了尊重,人格、权利、习俗、价值观等等,如果秉着理念对物品指手画脚,那主人岂不拍案而起,“我的物品我做主”。当主人请整理师来做整理时,已经持着开放的心态,怀揣着一颗“断舍离”的心,决定开始简单舒心生活,在一气呵成的整理过程中,主人需要整理师的牵引式陪伴,这份倾听陪伴能给到主人客观心态审视、观察自己的物品,整理师再用专业整理收纳技术帮到主人整理物品。

整理师的牵引式陪伴确实会让主人有意识层面的参与,取舍当机立断,这样的客户不在少数,整理时安顿自己的时光推动着取舍的效率;也有无意识层面的扰动,情绪的波动,思维的定式,客户还需要后续时间的梳理。但是一次彻底、有仪式感的整理会在后续生活中持续发酵,整理后回访客户,逐步开始对于日常生活物品定位、科学折叠、合理收纳、家里物品数量了然于心,反馈不管是生活还是家庭关系都发生了变化。

整理的过程是人、物品、空间,整理师不能把整理往“理想状态”上靠,因人制宜,随机应变,做恰到好处的整理,主人是家的最终体验者,整理后的体验到的意义对于每位物品主人是不同的。曾经听到同行一个整理案例分享,是关于囤积癖的整理,当全部整理完后,主人的反应并没有超乎想象的表情,我在联想主人内在发生了什么,曾经被物品包围的她在渴望着什么,整理后生活趋于有序,可否空出一块小区域适当让主人释放一些无序凌乱,或许对她来说也有意义。一点整理随感抒发,如果我们契合,需要上门整理,整理咨询可以撩我。

(后记:《怦然心动》剧照里面一段经典台词:父亲和女儿关于整体与部分之和关系的对话,推荐一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错,整理需要断舍离,极简主义,技巧,但也要给整理的“意义”作一点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