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普及:你应该懂点西方艺术史

@善用网文:读书提升认知,知识改变命运


01

你小时候有没有做过这样的事:

把玩具恐龙想象成真恐龙,让它们相互打架撕咬;在墙壁上写“某某是只猪”之类的话,仿佛写了以后,对方就真的变成猪了……

你可能不知道,远古人和你有过一样的行为。

最早的绘画里几乎都是动物形象,看不到人的影子。因为那时人类太渺小,面对猛兽时总是显得非常无助,所以画下它们,在意念上将其打败。

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原始思维,即“交感思维”

远古时期的人相信,我画下了你,我就占有了你;我伤害了你的画像,也就间接地伤害到了你本人。

原始人在墙壁上画动物,还把这些动物画成身负重伤、鲜血直流的样子,因为他们要通过这种方式,给对方“造成一万点伤害”。

一万多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虽然学会了通过打磨石器来制作捕猎工具,但面对比人类个头大又凶猛矫健的动物时,往往会凶多吉少。

心中的恐惧使他们拿起矿石,画下了这些动物,然后再戳死它们,仿佛在意念中对方已经死了。

这就是关于艺术起源里的“巫术说”,是学术界比较主流的观点。

艺术的起源,竟然是“画个圈圈诅咒你”。

以上内容来自我们今天要分享的书籍《大话西方艺术史》


02

爱伦·坡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这应该是对这两个文明的最好总结。

古希腊人很早就发现,规整是可以让人产生仪式感的,如果把那些密密麻麻的柱子修得又高大又整齐,人们就会有肃然起敬的感觉。

而讲到古罗马,总是形容它为“希腊罗马风格”。

除了模仿古希腊外,古罗马艺术也有自己的特点,古罗马人的艺术特色就是宏大且实用

这明显地集中在建筑上,如私人住宅、神庙、斗兽场、巨大的公共浴池等,水平已经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巅峰。

相比于古希腊人的浪漫自由,古罗马人显然更务实。在这个阶段,他们对艺术的需求简单来说就是为政治服务。

今天到罗马去,你还会看到气势恢宏的凯旋门、纪功柱和以皇帝的名字命名的广场等建筑,它们都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了解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风格,紧随其后的是一个在艺术史上非常特殊的时期:中世纪。

在它之前的古希腊、古罗马树立了西方美学的典范,在它之后的文艺复兴对后世西方近代艺术的影响超过300年。

中世纪就硬生生地挤在这两座大山之间,卡了整整1000年。在这1000年里,无论外界如何风云变幻,欧洲依然处于黑暗的中世纪。

在中世纪,艺术创作的目的就是传播教义。

在基督教教义中有一条规定:禁止偶像崇拜。神存在于万物之中,你可以感受到他,但是你窥探不了他,所以不允许把神的形象画出来。

既要用具体的形象宣传教义,又不允许在教义里出现逼真的画像。

折中的办法就是把人物形象画得呆一点,重点是要让民众通过故事感受到神的伟大,而不是画作本身优秀与否,这是中世纪艺术画作的特点。


渡过黑暗的中世纪,艺术发展就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众星云集。

不过,在位于意大利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其他地方——法国、德国,以及一些北欧国家,艺术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人们称其为“北方文艺复兴”。

南北方文艺复兴在艺术风格上有很大差异。

一个是南方拉丁民族的浪漫主义,一个是北方日耳曼民族的写实主义。

它们相遇并相互交融,又不断影响着整个西方艺术的发展,并持续到现在。


说到南北方文艺复兴的交流融合,就不得不说到德国最伟大的艺术家——丢勒。

他是北方的代表画家,曾两次跨越阿尔卑斯山,从德国到意大利去游学,是南北文艺复兴的交流大使。

如果没有他,意大利画家可能压根儿不会知道还有油画这回事儿,而北方画家也想不到可以运用“透视法”“解剖学”让画面变得更为立体逼真。

丢勒被称为“自画像之父”。

他的系列自画像开创了西方自画像题材的先河,又逐渐形成传统,并把它当成关注自我、反省自我的方式,影响了后世所有画家。

在这些自画像的背后,是一个不断追求创新和完美的画家在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时代的过程。


03

有不少房地产商喜欢用“巴洛克”来标榜自己,借此彰显格调的奢华。“巴洛克”一词最初确实是使用在建筑上的。

除了华丽,巴洛克还意味着动感。

不论是绘画还是雕塑,作品中的人都好像站在舞台上,演着一场大戏;只有这样的张力才能让人屏气凝神,对宗教肃然起敬。

随后,精美到有些颓靡的洛可可风格应运而生

比起严肃的宗教布道,贵族们显然更喜欢希腊神话中的风花雪月,这也是洛可可艺术经常遭到批判的原因。

盛极必衰,法国大革命开始后,革命派艺术家又重新捡起波澜壮阔的古典审美,曾经用来歌颂宗教英雄的戏剧感画风此时被拿来渲染革命英雄,这便是新古典主义。

大卫和安格尔等艺术家将严谨、讲究、有理有据的古典主义审美重新发扬光大,人们把他们的画风称作“新古典主义”。


经历了启蒙运动后,理性主义在欧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崇。

但物极必反,渐渐有人开始反思:情感和想象力难道不重要吗?这种反思带来了一种极具诗意的思潮——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其实是一种激情。法国的种种灾难与黑暗,成为这种美学观念的土壤。

浪漫主义用一种虚实结合、真实而又夸张的方式表达对现实的关怀。

浪漫主义并不是脱离实际,或者漫无边际。恰恰相反,它关心的是生命遇到重大灾难和危机的时刻,是人的内心。

生命被压迫得越厉害,反抗意识就会越强,情绪的反映也就越强烈。

这就是浪漫主义的表现基准。


04

很快,一个叫库尔贝的小伙子搞了个现实主义阵营,现实主义就这样正式出现在大众面前

库尔贝结识了很多文人学者,接触了各种民主和自由思想。

他看不起新古典主义,认为那些把精力放在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和五谷不分的贵族画像上的人都是装腔作势,而浪漫主义也不过是无病呻吟。

从文艺复兴开始,一直到库尔贝出现之前,艺术作品的题材几乎没有太大变动,神话和宗教始终是被广泛描绘的主题。

但是,从库尔贝开始,艺术不再是故事的艺术,而是现实的艺术。

因为他,后世的艺术家不再把眼光望向几百年前的故事,而是开始真正用心去观察自己所生活的世纪。


1874年,一群年轻人以“无名画家”的名义,在巴黎一个简陋的摄影工作室里办了一场画展,展出的都是他们一起去户外写生的作品。

在古典审美几百年的影响下,主流艺术圈已经养成了思维定势,认为艺术作品必须构图严谨、线条流畅、造型明确、颜色细腻。

而这场画展中却没有一件作品符合这些标准。

人们看到莫奈的《日出·印象》时,心里有一百个不理解:“这就是一个模糊的印象吧。”

就这样,“印象派”在这充斥着鄙夷和嘲讽的语境下诞生了。

每一件新事物出现时总免不了要遭到旧有势力的批判和反对。哪怕曾经顶着“落选者”的称谓,孤立和惶惑也只是磨练。

颠覆了主流画派的传统又怎样,当他们被称为“印象派”的时候,这就已经是改写艺术进程的第一步。

不仅是艺术形式,甚至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也一样。而伟大的人物身上,都有这种顶着舆论压力一步步坚持下来的特质。

他们挑战原有的逻辑和观念,探索符合新时代发展规律的新事物,这些开拓者无论身处哪个行业,都显得那么可贵。


05

时常都在说审美,那是不是也有审丑呢?

到了20世纪,西方艺术界涌现出了一大批打破传统的画家,他们的画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好看的画都是相似的,“丑”的画各有各的“丑”法。

时至今日,“丑”已经不再被主流艺术拒之门外了,它被当作艺术中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带给了我们许多美所不能达到的震撼。

所以,好的艺术不一定就是美的。美的东西直接取悦人的感官,让人看了觉得很愉快。

丑则相反,它会刺痛感官,让人不得不去追问: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在很多时候,丑比美更加深刻。

审美进入了现在的多元化时代。


有很多人之所以对西方艺术望而却步,理由往往是“看不懂”。

事实上,除了当代抽象艺术外,西方大部分艺术杰作的题材都是很明确的。

因为有很多都是对圣经故事的再现,只是对于我们东方人来说,这些宗教故事是我们知识架构之外的内容。

想象一下,给一个西方人看一幅描绘“大闹天宫”的作品,恐怕也不会引起什么共鸣。

但是这并不应该成为我们的路障。

你可以先了解一个框架,然后去欣赏作品,在看到不懂的作品时就回过头去找找它的出处。

慢慢地,你就在西方文化领域里更进了一步。

艺术是人的主观感受,它不该有什么优劣之分,但凡能打动你,对你个人而言便是好作品。

而一件好的艺术品又离不开反复打磨的技巧和精妙的布局。

它能调动观众的情绪和想象力,用令人震撼的极致美感冲击着人们的心灵。

所以,什么是艺术?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艺术。

你并不需要成为艺术界专业的学者,但也不能以纯粹无知的状态去欣赏艺术。

这中间有个巧妙的平衡点。

假如通往艺术的道路上有一扇门,这本书的目标就是成为打开这扇门的钥匙,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分享给你一些艺术领域最基本的知识和理念,非常推荐你继续阅读这本书。

关注 @善用网文:每个思想,都会发光!

读书提升认知,知识改变命运!

你可能感兴趣的:(常识普及:你应该懂点西方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