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就走不出去的南明正史

去过故宫的人,出来之后,几乎都会去景山看一看一棵歪脖子树,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选择在这棵树上结束自己的生命,在临死前写下了:“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那是1644年4月25日,农历三月十九。

如果回到1644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从普通百姓到达官贵人这些当事人,在想什么?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李自成是因为进京之后烧杀抢掠才失败的吗?历史上的吴三桂真的是“冲冠一怒为红颜”还是其它原因?南明政权在什么情况下建立起来的?又是如何灭亡的?多尔衮在什么情况之下举全民族之力孤注一掷抢夺天下?我们在闲谈莫论中或多或少都能知道一些,但你知道的是真正的历史吗?正史是如何颠覆你的认知的?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公认的明清史大家顾诚所著的《南明史》,给出了客观公正的解读。

“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是顾诚先生治史的真实写照。《南明史》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历史持严谨的态度,同其它各种南明史著相比较,还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它基本上是以大顺军余部、大西军余部、“海寇”郑成功等民众抗清斗争为主线,而不是以南明几个朱家朝廷的兴衰为中心。二是贯串全书的脉络是强调历时二十年汉族和其他民族(如西北等地的回族,西南等地的多种少数民族)百姓反抗满洲贵族征服斗争终归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内部矛盾、钩心斗角,严重分散、抵消了抗清力量。

1644年,在中国干支纪年为甲申年,是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大顺政权永昌元年。三种纪年代表着三个相互敌对的政权,从此开始了逐鹿中原的斗争。这一年的春天和夏初,大顺军所向无敌,占领了包括北京在内的整个黄河流域,这一广袤地区的百姓欣喜若狂,大部分的官绅地主都认为明朝气数已尽,转而寄希望于大顺政权。总之,大顺军在被击败以前,汉族官绅大批文官武将都以投靠大顺政权为唯一出路,二不是去投靠偏远的辽东地区,一个语言、风俗都有很大差异的满洲政权。在官绅们看来,大顺政权取代明朝知识“易姓改号”,这是朱氏宗族的事情,同一般官绅士民没有多大关系,而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则是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奋起反抗。这是1644年之春汉族军民官绅的心理状态。任谁也没想到,有朝一日,那个偏远的辽东地区满清贵族一统天下。

这与李自成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失误是分不开的,一是李自成进京之后,继续奉行“追赃助饷”,没有好好安抚归顺的官绅们,反而强征他们的财产,导致原本把身家性命寄托在大顺的这些官绅们“人人饮恨,未及发也。”这是引起后来官绅们倒戈的主要原因,也是吴三桂在投降大顺的半路上“忽生疑虑”,转而投奔多尔衮的主要原因;二是李自成从来没有考虑过满清贵族是他的敌对势力,他想的只是如何劝降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等人,甚至亲自率兵出征,仍带着明朝皇子以及吴三桂的父亲吴襄,真心实意地要招降吴三桂,及至吴三桂彻底反叛了,才杀了吴家三十四口。有没有“冲冠一怒为红颜”已无从考证,但李自成的战略失误,确实影响了吴三桂的判断。而此时,多尔衮举全国之力,七十岁以下男丁全部充军,以八万军队南下,一改以往以劫掠为目的的做法,而是要孤注一掷地在大明和大顺的斗争中,渔翁得利,掠夺天下。李自成把主力部队京兵强将,都充实到淮河以南以及四川地区,仅余十万人马守京城,此时,吴三桂的五万兵力,成为了是外族入侵还是继续由汉族统治的决定性因素。

当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之后,又做出了撤离北京的决定,此时,归附大顺的明朝旧将几乎毫无例外地叛变投敌,对于整个局势的逆转影响极为巨大。风向一转,叛乱四起,终致大顺土崩瓦解。而此时,淮河以南的绝大地区,仍处于明政府的管辖之下,从1644年之后,也是南明政权的开始。

本书一共上下两册,引经据典,尊重史实,却又不失通俗易懂,故事感非常强,读者一旦开始,就会手不释卷,难以控制。无论有多少遗憾,历史就是历史,他已经发生过了,无法改变。书的扉页中写道:内斗就要亡国,亡国也要内斗!翻开这本书,从南明的灭亡看透人性的荒唐!

忽然想起来一句话:灭六国者,非秦也,乃六国也。以史为鉴。

你可能感兴趣的:(翻开就走不出去的南明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