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2 德意志意识形态笔记

总论


副标题: 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共同撰写的第二部 著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走向成熟。


写作目的:  阐明他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 清算他们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


写作主题:  通过批判地分析费尔巴哈 、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首次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根据新的历史观对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进行科学论证;通过对当时流行于德国的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 (或“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分析,揭示这种假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社会根源和阶级本质,表达他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德意志意识形态》 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副标题是“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  仅从副标题就可 看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 在批判基础上,  马克思恩格斯系统阐述了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并论述了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哲学认为, 人的解放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诉求,也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运动,它是一种历史性的现实社会运动。 一方面, 人类 社会发展的基础在于物质生产实践,对人类解放规律的探求必须把研究对象转向现实的历史发展进程,而不能像历史唯心主义那样停留在概念、范畴 、自我意识以及绝对理念等的逻辑演进过程之中;  另一方面,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历史   进程必须采取历史生成的视野,不能像费尔巴哈那样停留在感性直观的经验层面。


一 、  批判青年黑格尔派, 对鲍威尔和施蒂纳观点逐条批判, 彰显现实实践维度


青年黑格尔派采用思辨唯心主义,  把概念独立化、实体化,  把它看成是感性 对象的来源和基础, 当成主体即客观事物的直接创造者,他们对黑格尔哲学保守性和德国封建制度落后性的批判局限在对宗教观念上,  认为概念、宗教、普遍的 东西统治世界,试图从黑格尔辩证哲学中引出革命的和无神论的结论来达到对黑 格尔哲学进行改造的目的。


由于颠倒了意识和实践的关系,  他们的批判并没有离开“哲学的基地”,  没有现实基础,  仅仅从意识形态领域谈论问题,  在物质与意识关系、人自身、历史 发展动力等方面存在本质缺陷,因而不会达到他们宣称的超越黑格尔哲学和改造 社会的目的。


补充1:施蒂纳的唯我论


施蒂纳最主要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极大篇幅批判了这本书中的思想。施蒂纳认为,  人都是利己主义者,  利己主义是自我意识的本质,  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和真理。所以“我”(个人) 是世界的“唯一者”,  是万事万物的核心和主宰,  凡是束缚“我”的东西,  如国家 、上帝 、法律 、道德 、真理等都应抛弃 。  为了“我”,“我”要把一切都当作自己的所有物 。  由此, 施蒂纳一方面坚决反对共产主义  (但施蒂纳所理解的共产主义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后来所说的共产主义) 和无产阶级革命,  强调个人绝对自由,  反对一切国家、组织和纪律。另一方面,  施蒂纳也并非是所谓的一味最自大的唯我论者, 他主张“真正的利己主义者, 唯一者们联合起来” 。


二 、 批判费尔巴哈,  彰显实践和历史生成的分析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的哲学理论存在如下重大缺陷:(实践、历史、直观感性)


首先,  费尔巴哈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革命性意义 。 (费尔巴哈所讲的实践 不是物质生产实践,  也不是积极活动的实践和革命活动实践,  而是作为“类”的人的实践,  主要是指消费的实践 。)


其次,“历史”的缺失导致费尔巴哈对人和社会作了抽象解读 (即费尔巴 哈秉持“应当遵循感官”的信条,  直观地机械地看问题,  而不是历史地发展地看问题)


再次,  在人的解放途径上费尔巴哈仅仅停留在价值悬设层面。


马克思正确认识了人的实践活动及其革命性意义,采用历史生成的方法正确 看待人类社会发展问题,通过社会物质生产实践的矛盾分析找到人的解放的现实道路 。    (注:  根据费尔巴哈的缺陷编出来的)


三 、  批判  “真正的社会主义”,  揭示社会主义和社会形态的客观规律


补充2:真正的社会主义 

(注意:  《共产党宣言》有,  只背一处):  真正的社会主义,  十九世纪 四十年代流行于德国知识分子中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其代表人物有 赫斯、格律恩和克利盖等。他们美化宗教式的小土地所有制,  鼓吹用平均分配土 地使小私有者摆脱贫困和剥削。他们宣扬用人类之爱来实现社会主义,  把无产阶 级的阶级斗争说成是一种“野蛮的破坏倾向” 。  他们自称是“德国的” 、“真正 的”社会主义,  实际上成为当时封建统治者用来反对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的一种 工具。


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经典地表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 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  初步阐述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 系,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和社会形态的认识建立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 规律基础之上,  从而彻底批判了“真正的社会主义”,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成熟。


四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由于忽视历史的现实基础, 青年黑格尔派在历史观领域只能“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  由于“历史生成视 野”的缺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历史观把现实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 导致了它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经验化解读和人的解放问题上的价值悬设的抽象思 维范式 。  因而上述两者在历史观领域都陷入了唯心主义哲学 。  就此马克思指出:“德国哲学是从意识开始, 因此,就不得不以道德哲学告终” 。


马克思哲学基于现实实践基础和历史生成分析方法的内在统一,在如下几个 方面阐述中充分展现:

 

(一)  唯物主义的方法:  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前提出发、从实际活动的个人出发,  他们所谈论的是处 在现实中的 、  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 、  在一定条件下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  为了生活,  首先就需要吃喝住 穿以及其它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  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第二种活动是,得到了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第三种活动是通过生育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 即繁殖。


上述三种活动从人类出现以来一直起着作用。生命的生产,  无论是通过劳动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还是通过生育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每次都表现为双重 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  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历史的产物,  而且只要人活着就仍然是这种产物。人们早期同自然界的关系就像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 他们的意识也仅仅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后来这种意识随着分工的出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所以意识的出现也是一个基于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的发展过程。

由于把现实中的个人的自由与解放,而不是抽象的个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哲学探求主旨,  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社会发展存在的矛盾及其根源, 进而为人的自由与解放找到现实的科学道路,而不像传统西方哲学特别是青年黑 格尔派那样,  由于秉承了 “意识决定生活”的唯心主义理念,  进而只能从意识、 精神的发展中去寻找人的解放之路。


(二)  历史生成的方法:  社会分工与所有制的演变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 分工的发展程度”,“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  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 不平等分配,  因而产生了所有制”,  也就是说,  所有制的演变过程首先是由分工引起的 。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   ......一个是就活动而言,  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

通过历史生成的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分工导致城市与乡村的分离,  然 后导致工业从商业中分离的发展机制,  指出正是在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上, 相应 出现了部落所有制、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等所有制 形式,  进而揭示出社会上存在的财产不平等、剥削现象、阶级间的斗争等是在分 工导致自由财产出现以后逐渐出现的。


(三)  人的解放是一种  “现实的历史活动”


沿着历史生成路径,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那种将共产主义作为价值悬设的理论,  提出“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通过对社会规律的剖析揭示现实社会矛盾,  从而找到人类解放的科学的现实道路。


(四)  对共产主义及其前景的展望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分工导致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消除劳动分工对人的限制,  这是建立共产主义的关键因素 。  因为分工一旦出现, 每个人就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活动范围,  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  他不能超出这 个范围,超出了这个范围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而共产主义社会里, 随着分工的消除, 人和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  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 人们可以在任何部门内自由发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2-22 德意志意识形态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