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诸葛孔明叹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这句话通常用来说明我们要正确地处理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因为结果的影响因素实在太复杂。
然而在人力可及的范围内,我们如何谋事,以求最大程度成事呢?岗田昭人教授在《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中把这种成事的能力叫做“战斗力”。前期统筹大局做整体规划,中期执行,后期撤退的眼力劲。
“面对竞争时,要思考某种对策并付诸行动,也就是说“战略”和“战术”不可或缺。”——《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
01 磨刀不误砍柴工,统筹规划
斋藤孝在《规划力:如何清晰预见成功轨迹》一书中提到,日本匠人有个“八分规划”的说法,意思是任何事情有八成是因规划而决定的。
斋藤孝说:“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之所以没办法进入良性循环,最大的问题就是让能量以最好的形式释放出来,类似不完全燃烧的感觉”。
规划是为了让事情按照一定的流程走,最大程度掌握资源的流向,使整个工作过程流畅起来,使能力完全释放出来。
例如组织会议是为了讨论某个议题,先把议题的相关背景材料发给大家。确保与会人员在共通的前提下围绕议题出点子,提建议。最后在会议结束时,确定一两个宝贵的点子。如果是大家东一句西一句讨论,那就是浪费大家的时间。另外如果提反对意见,最好提出替代方案。
那么在规划时如何判断规划的可行性呢?依靠判断力。
《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中定义的判断力是:
“所谓判断力就是充分收集需要的信息,从客观视角出发加以分析,选择前进方向的能力。”
充分的信息可以分为:知识和经验。
- 根据经验的判断
当我们遇见一件事的时候,会在脑海中回忆过去是否有过可借鉴的经验。如果有类似经历,回顾过去处理方式带来的结果。如果结果是好的,可使用过去的方法处理。如果结果是不好的,便总结问题出来哪里,以避免出现同样的结果。尽可能让事情在我们的掌握之中。
- 根据知识的判断。
“知识不是预见,但是预见是知识的一部分。”——历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
学习理论知识是运用他人的经验,解决问题。例如职场人士运用自己学的管理学知识,管理团队。如果你没有相关经验,你就无法做好管理吗,你可以通过学习并运用别人的管理经验来领导团队。
这里要说到知识和能力的差别。知识是记录的文字,而能力是你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就像你知道“水结冰的临界温度是0°”是知识,你运用这个知识在什么时节制作什么口味的冰棒卖钱是能力。判断力是运用知识对后面行动做出预判的能力。
如何训练判断力?
《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的观点是:“合适的判断力,是将经验、体验与知识,思考结合起来,取得平衡决定方向。”
要做出合适的判断,需要将经验、知识、体验运用于处理日常问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允许自己犯错,在失败中学会判断。例如人际关系就一定要在实际与人交往中锻炼,光靠理论知识是没有用的。
以下3点有助于提升判断力:
(1)对信息保持敏感,记录和关注信息。
保持对相关信息的敏感度,需要有针对性地收集知识。例如你要判断是否要辞职或者转行,你可以到招聘网站上,看看处于你当前专业和职位的人是如何发展的,他们当前发展的如何。他们走的路对你有什么具体参考意义?
(2)定期整理知识和信息。思考和分析记录下来的信息。
保持收集信息的习惯后,很快就会积累很多的信息。需要定时对信息进行整理,可按主题归类,把同一个主题的资料放在一个文件袋中。电子笔记也是一样的,同一个主题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中,最好每条信息编制好关键词,便于检索。记录信息的时候,记录日期,便于追踪自己的思维成长路径,了解自己什么时期对什么主题感兴趣。
(3)更新信息,勇于舍弃旧是无用信息,适应变化。
在“斌负效应”的影响下,人们会高估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对于信息也是一样的,对于自己花时间收集的信息会有所留恋。克服禀赋效应,对于无用的信息要果断舍弃,不断更新自己的信息库,才能保持较为准确的判断。
02 执行:贯彻个人想法的能力
在推行方案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你要协调各方,这意味着你要面临很多冲突。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是这么定义冲突的:
“至少两个相互依存的个体在实现他们的目标的过程中,察觉到彼此目标的互相相容,资源的不足和来自另一方的阻扰,并通过斗争的形式表达出来。”
心理学家托马斯和吉尔曼将人们在应对冲突时会采取的态度总结为5种:
1) 竞争模式:尽力说服对方
在具有绝对优势时,可采取这种方式。当你和对方竞争时,展现你的明显优势。
2) 接纳模式
发现自己与对方观点中有趣的或者共同的点,各退一步达成共识。实力相当时,采取这种方式较为妥当,避免争的两败俱伤。
3) 回避模式
如果旧方案没有明显的优势可以从另外的切入点入手,不要直接反驳。有一次我陪我妈去看洗衣机,销售给我们介绍烘干功能。我妈说,以前买了烘干机都没怎么用上。销售说,平时用不上,但是咱们南方南风天的时候,衣服很难晒干这个时候就知道烘干功能的好处了。我们一想,确实是,就选择了带烘干功能的。
4) 协调模式
同时高度关心自己和别人,重视“我们”,寻求双赢的合作方式。例如朋友约你吃西餐但是你不吃西餐。你可以和他们约定,他们先过去吃饭,你晚点自己吃完再过去与他们相聚。你不需要勉强吃你不爱吃的,也不影响朋友间的相聚。
5) 妥协模式
双方都牺牲一部分他们想要的东西,满足双方的部分需求。有时就是会出现不可能双方的需求都得到满足,这个时候选择双方各退一步是不错的选择。例如你卖东西,你希望卖出高价,可客户希望低价买。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以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成交,虽然都不尽如人意,但也能达成共识。
要说这5种方式哪种最好,得根据具体情境和对象而定。并不一定合作就是最好的方式,得根据经验判断何种方式是应对当前冲突的最好方案。
03 勇于“聪明地逃跑”
孙子兵法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站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孙子用兵的原则是,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直接包围敌人,有五倍的兵力就直接进攻,兵力是敌人2就分散他们,棋逢对手就设法击败他们,比敌人兵力少就往后退,实力不如敌人就避免开战。有策略的撤退是理性的选择,不是无原则的逃避。
《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中提出3条聪明地逃跑原则:
1)不能满足的话就无意义(BATNA)
商业谈判的一个术语,”如果不能满足某项条件就放弃”(Best Alternative To a Negotiated Agreement)。事先在心中有条底线,以便确定何时放弃。例如你买一件衣服,心中对这件衣服有个价格,如果超过了这个价格就果断不买。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避免一些不必要纠结。减少被人一怂恿就冲动做决定的情况。
2)知己知彼
了解自身长处和短处之余还需要了解对方的实力。如果自己实力太弱,直接放弃可减少一些试错成本。
3)撤退之后的检讨
在撤退之后检讨自己躲过了什么以及放弃了什么?在这次撤退中学到了什。如果不反思那么经历就只是经历,成不了经验。
我们在遇事时总会想尽办法去寻找解决方法,有时逃跑也是一种不错的策略。
《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中的战斗力是,成功地把目标向前推进的能力。战斗力=战略+战术。战略的从大方出发制定整体规划,战术是具体执行中的各种方法和决策依据。战斗力包括规划,执行,反馈整套处理问题的流程。把控好整个办事流程,可提高成事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