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

      浅谈什么是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可是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呢?夸美纽斯说:“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那么什么是合适的教育呢?杜威说:“教育及生活。”舒新城说:“教育是启进人生的活动。”亚里士多德说:“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是甜的。”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这么多名人学者,这么多观点。那么教育究竟是什么?或者说,我们能给教育下一个定义吗?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话: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基本途径。那时我便认为,教育就是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经验、观点、认识、文化传承,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

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也一直在慢慢实践中,在一次讲座中听到一位教师说:教育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领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仔细揣摩这句话,发现很有意思也很有道理。

每领会、体悟一名学者、一位教育家,对“什么是教育”的看法,我便醍醐灌顶般的恍然大悟明确了方向,可同时我又深深的有个疑惑,一个我自己的疑惑,我所从事的是教育,人类社会最崇高的事业。然,对于什么是教育的观点却如百家争鸣般层出不穷、观点林立,那么教育究竟是什么?是否能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呢?是不是每一个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呢?我想应该是的。

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吾将潜心上下求索。

“ 有心教育,则所见所闻者,皆教育也。下面从几则小故事,浅谈教育之理”

01

大禹治水

黄河泛滥,一开始其实是禹的父亲鯀,受命治水,没有成功,而后才是禹,禹吸取了父亲堵截治水的教训,而改用疏导治水的方式,最终治水成功。

其实,教育也是这样。总怀疑孩子身上也有一种勃勃生机的洪荒之力,家庭教育犹如大禹治水,最好的方式,是引导其兴趣、精力到你所希望的地方,而不是硬性禁止他做他喜欢做的事。

02

杀鸡取卵

农夫贪婪,为了今天能多吃几个鸡蛋,把鸡给杀了,把鸡肚子里的鸡蛋也给取了出来,结果以后再也没有鸡蛋吃了。杀鸡取卵,夸张而形象地说明有些人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

其实,教育也是这样,有些家长为了此时此刻让孩子听话,不惜采取打骂等极端方式,其实破坏了亲子关系和孩子对于家长的信赖,长期而言,是不利于家长对于孩子施加教育影响力的。

03

  拔苗助长

农夫嫌禾苗长得太慢,于是人为地去拔苗,苗倒是高了,可苗也死了。这则成语故事形象地说明,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而妄行,是欲速则不达,甚至适得其反的。这则成语故事看上去很夸张,似乎离现实很远。

其实,教育也是这样,常常看到如今的家长不尊重或不知道孩子的成长规律,对孩子超前教育,过高要求。当然一些要求是学校提出的,但学校的要求是一般要求,而每个孩子的情况各个不同,君不见田中的禾苗不也是参差不齐吗?

04

三善之福

刷抖音,见一位92岁的老奶奶讲“日行三善,福报最大”。第一是眼善,就是看谁都顺眼;第二是言善,就是讲话不要伤人,有话好好说;第三是行善,就是说多做善事、乐于助人。

三善是福,是教我们如何与人相处。其实,教育也是这样。我们对孩子有没有做到眼善,多看他顺眼的地方?有没有做到言善,少吼多心平气和地教导他?行善,我想每个家长都有行善之心,但是否有善行呢?对孩子,我们的眼不够善,言不够善。窃以为,三善里感觉最重要,最基础的就是眼善。

之前我给孩子们也分享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人坐在轮船的甲板上看报纸,突然,一阵大风把他新买的帽子刮到大海当中了。只见他很稳地摸了一下头,看看在水中飘落的帽子,继续看报纸。边上那个人不解了:“先生,你的帽子掉到水里了!你的帽子掉到大海里了!”“知道了,谢谢。”他继续看报纸。“你的帽子有几十块美元呢!”“是的,我正在考虑,可以省些钱再去买一顶帽子。帽子丢了,我心很痛,但是你想想,帽子还能回来吗?”说完,那个人又继续看报纸了。

我问到孩子们:这个人本来坐船是去干什么?

孩子们说:看报纸。

目标是很明确的。

可是帽子丢了,是不在自己计划之内的,可是着急,难过,能不能让帽子回来?

大家说:得想办法去捞,或者实在有生命危险,那就不要了。

孩子们很智慧,他们知道做积极建设的工作,而不是用情绪解决问题。

我说你们太有智慧了,可是帽子丢了已经是没办法改变的了,“那你的目标是为了让帽子不丢,还是继续看报纸?”

孩子们都说,肯定要记住你最初的目标啊,不能因为一个帽子,结果啥也没做完,还让自己不舒服吧。

可是,很简单的道理,孩子们都知道,生活中我们却不会这么做,我们只接受自己想要的,排斥那些我们不需要的,即使本来是很好的事情,我们也不会客观看待,所以孩子缺少的不是学知识的环境,而且日常如何面对生活的方法。

其实,我们都不缺方法,只要我们选择去做,一定会有收获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