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篇 从产品设计了解偏好 ——既想要好看的外表又想要有趣的灵魂,真的不算贪心

生活中,我们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需求,可是有时候我既喜欢这个又喜欢那个,我们有时候喜欢这个有时候却不喜欢这个。

比如,我们平时是追求安全的,但是又为什么会喜好追求刺激的高危运动,像蹦极、高空飞翔、飞车。

比如,我们应该更乐于买到物美价廉的物品,但是为什么有些物品却是价格越高,买的人却越多呢。

对此,我们可能会有些结论:人们是追求安全,但总是有些大胆的人们会追求刺激;普通人是喜欢便宜的东西,但是总得给那些有钱人花钱的地方啊。

听起来也有点道理,但是如果这样的需求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呢?

我们自己本身是不是既喜欢安全,又时不时的会追求刺激呢,比如去做做过山车。

我们自己本身是不是既喜欢物美价廉的物品,却又在过节时大手一挥给爱人、亲人买了包装精美价格昂贵的礼品,虽然昂贵,但心里美滋滋的呢。

这又是为什么呢?
礼物

1.产品设计的三个层次

为了理清楚自己的需求为什么会自相矛盾,理清楚是不是自己太贪心、太挑剔了,我们可以试着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产品设计的目的总是要满足使用者某方面的需求,究其本质就会联系到使用者的心理,如果再深入一点就会关联到使用者的大脑构成。

追溯到使用者有怎样的诉求,以及为什么使用者会有这样的需求,也就有了产品设计的目的和方向。

但是,即便大脑的构成科学家们有了日渐清晰的结论,但是人们所展现出来的喜好仍然还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为此,唐纳德·A·诺曼在《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中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简化的总结:

本能层次的设计>外观

行为层次的设计>使用的愉悦和效用

反思层次的设计>自我形象、个人的满足、记忆

也就是说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本能层次的设计在于满足人们对外观的需求,人们喜欢看起来或是爽心悦目或是沉稳有质感的事物。

行为层次的设计则是满足人们在使用产品时的感受,自然流畅或是得心应手。

而反思层面则来自于人们自己对产品进行的解释、理解、推理,在自我形象、满足程度和回忆中体现出来。

那么前面所说的,看起来矛盾的问题似乎就明晰了起来。

我们喜欢安全是本能,而我们追求刺激,是追求刺激活动之后推理出来的自我形象-勇敢,安全和危险刺激是我们自身大脑不同层次的需求。

我们倾向物美价廉的物品是本能,因为在本能层次我们是损失厌恶的,花合适的钱买合适的东西才好。

但当我们为在乎的人买东西时,从心理学来说,送礼动用的心理账户是要比日常生活对应的心理账户资金流量大的,而从大脑构成来说买礼品是反思层次中自我形象的维护和个人的满足。

我们会因为送出礼物让身边的人开心,进而让自己更开心。

这就是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给与比获得更快乐的原因吧。

而我们乐此不疲讨论的“吴彦祖和高晓松,好看的外表和有趣的灵魂,你选哪一个?”的问题,其实是个观点谬误。

好看的外面满足我们的本能层次,有趣的灵魂迎合我们的行为层次,是我们不同的需求,哪一个都是我们真实的追求。

孟子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说的是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条件下,必须要选择一个的情况下,只能挑一个而舍一个。

但是,条件允许的话,既想要好看的外表又想要有趣的灵魂,真的不算贪心。
无需选择

2.产品会让人厌倦

在初次使用物品的欣喜劲头过了之后,或者时间久了之后,我们就会开始厌倦某些东西。

比如,去年穿的衣服鞋子,总觉得配不上今年的我了。

比如,刷完一天的剧,打完一天的游戏,觉得空虚了。

人们对高颜值的事物,对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的工具都会产生愉悦的感觉,这就是在本能层次和行为层次得到的满足,是“现时”的满足。

现时的满足就是持续时间比较短的。

而反思层次,会存在意识和更高级的感觉、情绪和知觉,这些感受来自自己的诠释,它就会持续比较久的时间。

比如,去年穿过的衣服是和爱人因为纪念日买的,因为有会议,这件衣服被赋予了意义,它就不会被轻易丢掉。

比如,看看俊男靓女的主人公,跌宕起伏的情节,与战友们同仇敌忾,过后酣畅琳琳心情舒畅,它就不会被排斥。

可是,人们为什么在刷剧、打游戏之后会觉得空虚呢?

原因在于,影视剧和游戏本身要满足的是我们本能和行为层次的需求,是为了让我们一看到他们就想要,一用它们就开心。

投入一点时间来消遣,心情愉悦,也不会想到我的时间都去哪了。

但是,一旦投入时间过多,影响了自己的计划,该睡得觉没睡,该做的作业没做,该整理的家务没整理,后悔、自责涌上心头,迟迟不退,那就出现了空虚。

我们开始关系我们的时间,这段时间是否过得有意义,这就进入了反思层的需求,一旦推理出这段刷剧打游戏的时间没产生意义反而影响了其他事情,自然就会空虚,产生负面情绪。

所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在时间上适可而止,在消遣上不追求意义。
游戏

3.产品实例:我的饭盒

我买了一套很漂亮的饭盒,配有可以调节隔板的主餐盒、配有防漏盖的汤杯,还有装在精致小盒子里的叉勺。

从本能层次看来,它显得很休闲文艺,让每次就餐都显得很有仪式感,很吸引人。

从行为层次来看,它可以装上我的午饭,而且饭盒中间有可移动隔板,让饭菜隔离清爽。如果单单是这样,很可能带几次餐就厌倦了。

但是反思层次让带饭动力十足,因为它解决了我中午定外卖的困扰。

我不再从11点开始就被打扰三次:

第一次是订餐,中午不会被灵魂质问中午吃什么而且工作时很容易忘记及时订餐;

第二次是快递电话,告诉我餐已送到,在楼下什么位置;

第三次是取餐,我必须走下楼,然后众里寻餐千百度。

正是自己的推理让带餐这件事变得很积极,也使饭盒发挥了更大的效用。

所以,有时候同一个产品,不同的产品故事就会让结果差很多。

在本能层次吸引人,在行为层次得心应手,在反思层次实现自我认同,算是产品的终极目标了。
餐盒

4.写在最后

像作者一样读书,才能读出本意;

像读者一样写作,才能写出共鸣;

像设计师一样思考产品,才能理解自己为什么沉迷其中,为什么嗤之以鼻。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58篇 从产品设计了解偏好 ——既想要好看的外表又想要有趣的灵魂,真的不算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