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时间,蔡少芬带着两个女儿汤圆和包子一起参加了一档综艺节目。但是在节目过程中,妹妹包子在交友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在包子想要跟小朋友们一起玩儿游戏的时候,他们纷纷表示不喜欢和包子玩儿,甚至有些小朋友还公开表示:“我喜欢你姐姐,不喜欢你。”包子听完之后很受打击,委屈的跑到妈妈身边哭诉。
其实,在孩子的日常社交过程中,遇到小朋友不愿意跟自己玩的事情不在少数,重要的是遇到这种事情之后的心态是否可以得到调整。
蔡少芬当然明白这一点。于是她温柔的抚摸着妹妹的头发,跟妹妹说道:
“我觉得你的感受是真实的,我也接纳你的感受。”
“我教你一样东西,就是你笑容多一点,你主动一点,你做回自己,他们肯定会被你吸引的。如果你还计较,那你永远都是一个不快乐的人。”
教会孩子做回自己,不过多干涉孩子的社交圈子,无疑是一位妈妈最明智的教育之举。
要知道,每一位孩子最终都需要独立的面对自己的社交圈子,通过自己好的性格来吸引自己喜欢的人群,并最终跟他们拥有共同的爱好和话题。
然而,道理大家都懂,有些家长却完全不能够做到这一点。
02
在我们小区楼下的游乐场里,有这样一位妈妈显得格外突出。
有一次,孩子们都在滑道上玩滑梯,有一位小朋友邀请她家孩子一起玩耍,没想到一轮都还没玩过,这位妈妈就赶紧上前:“哎呀,你这孩子怎么回事,我们家孩子不能玩儿这么危险的东西,万一摔倒了可怎么办啊?赶紧下来!”
妈妈拽着自家孩子下了滑梯,只留下邀请她家孩子一起玩耍的那位小朋友愣愣的站在那里。
过了一会儿,这位妈妈又悄悄地教唆她家孩子:“某某小孩前几天还被请家长了,这么坏的小孩,以后还是不要跟他一起玩耍的好。”
......
久而久之,小区楼下的游乐场里,孩子们都不愿意跟她家孩子玩。看到她家孩子一个人默默在土堆旁边玩沙子的样子,我的心里不免生出一丝丝惋惜。
孩子们都是好孩子,只是碰到一个事事都要干涉的妈,那可就真的太惨了吧!
03
我邻居家的弟弟今年已经大学毕业,却整天窝在家里,不社交,也不出门找工作。这可愁坏了邻居一家。
用邻居家弟弟的话来说:“反正你们觉得我做什么都不行,那我干脆不做岂不是更好?”
邻居一家听了弟弟的话暗暗摇头,后悔当初不应该干涉太多。
弟弟上小学的时候,有几个非常要好的同学,后来,这些同学纷纷撤学在家,只有弟弟一个人还继续上学。
邻居阿姨就成天劝导孩子,这些孩子现在没学上,将来都是在社会底层打工的份儿,你最好别再跟他们来往了,以免被带坏。
后来,弟弟大学的时候交了第一个女朋友。邻居阿姨又开始教导:“大学里的恋爱多半都毕业后就分手了,你还不如好好学习,等毕业找个好工作,多好的女朋友都不难找!”
就是这样频频干涉,让弟弟觉得自己的人生被安排的明明白白,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致。
其实,父母永远都无法定义孩子的交友模式,如果让孩子按照我们期待中的交友模样来,那么最终必然会导致孩子像上文的弟弟一样变得自闭。
04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达琳·斯威特兰曾在她著作《让孩子学会思考》中指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容易陷入5种陷阱:
解救陷阱:看不得孩子受委屈,只要孩子有困难,恨不得立马帮助解决,导致孩子依赖心理过盛,遇到问题就只能想到父母;
火速陷阱:溺爱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导致孩子自私自利,认为自己的事情大于天,家长是为孩子服务的;
压力陷阱:希望孩子出人头地,无限制的给孩子报补习班,导致孩子压力过大,成绩倒退,内心挫败感严重;
给予陷阱:无条件满足孩子,担心孩子在同学面前丢脸。导致孩子不懂得珍惜,花钱大手大脚;
负罪陷阱: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一旦孩子情绪不对,父母就会产生负罪感,从而想办法弥补,导致孩子脾气暴躁,认为哭是解决一切的良药。
当然,这5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邻居家父母就是陷入了“解救陷阱”,这才导致了自家孩子依赖父母,感觉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其实,在生活中,父母应该多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帮助孩子做决定。要知道只有学会理解别人的意图和感受才更容易形成被别人喜欢的性格,自然能交到不错的朋友。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孩子在社交上受挫,家长也不要惊慌,这些都是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必须的经历,假如家长过多干涉,更容易造成孩子的性格缺陷。
05
同样在游乐场里,另一位妈妈就显得自在很多。
这位才三岁的孩子在游乐场里,看到一群五六岁的大孩子们在用沙子堆城堡,于是试图过去跟他们一起玩儿。
大孩子们感觉弟弟太小,显然不愿意让他参与。
我站在旁边跟孩子的妈妈讲:“你家小朋友想要跟他们玩儿,要不你上前跟那群大孩子讲一下?”
孩子的妈妈却说:“没关系,既然他想玩儿,就让他自己解决好了。”
正当我疑惑的时候,我看到小男孩慢慢的走到这群孩子中间,先是摸了摸正在建造的城堡,然后又开始帮助大朋友们拿他们需要的用具。
刚开始的时候,大朋友还很客气的说着:谢谢弟弟。仿佛依旧不愿意他融入他们当中一样。到了后来,大朋友们干脆直接叫弟弟拿用具给他们,显然已经把他当成了自己团队的一部分。
我惊呆了!原来,仅仅三岁的孩子就完全能够独立处理自己的社交圈子了!完全不用家长帮他做些什么!这简直太神奇了!
后来我查阅了资料才明白,原来,孩子从2岁开始就已经需要社交了!从这个阶段开始,父母就应该要注意孩子独立的社交能力。比如,让孩子自己去处理遇到的人际关系,自己扔纸尿裤,在陪父母逛超市的时候引导孩子伸手将钱递给收银员等。
一项研究表明,从小拥有独立社交能力的孩子,在长大后处理问题会更有主见,性格也相比从小收到父母“社交干扰”的孩子更自信一些。
在生活中,如果你已经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社交恐惧”的症状,那就应该多鼓励孩子参与各种社交圈子。如:跟孩子在家里多做一些互动游戏,多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举动,跟小区里面的孩子们做游戏,交换礼物等。
其实,每一位孩子随着生理机能的成长,都会自然而然的出现社交天赋。当孩子遇到社交困难的时候,父母们不要着急帮忙,等一等,也许就会拥有不一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