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山一家之言:这不是一场东西方教育的博弈
——韩国KBS五集纪录片《学习的人》带来的心灵撞击
韩国KBS五集纪录片: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学习”究竟意味着什么?四名哈佛大学生踏上了探索之旅,呈现给大家的镜头,只有记录,只有讨论,没有结论,结论让所有的人去思考。我认为,实际上所有的哲思都是三部曲——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换成今天的讨论话题,就是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
一、为什么学
学习是至死都无法放弃的最人性的欲望,所以人类在不断进步,文明得以不断发展,但在欲望背后似乎隐藏着千姿百态的动机。
东方人学习的动机,无论是韩国、中国还是印度,都有三个层面,就是为改变自己的未来命运而学,为改变自己的家族命运而学,为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共同体)命运而学习,尤其在中国第三个层面更加浓郁一些,从“状元村”到“清华大学”,从感性走向理性,这也就揭秘了中国发展何以迅速的原因。以上所谈到的学习动机,是中国传统文化自然的产物:身、家、国、天下。
尤为一提的是,这三个典型的东方国家,在为自己而学习的时候背负的都是同样的沉重负担,在排序和竞争中残酷地生存着,他们为了避免自己的人生不幸而学,他们为自己的尊严而学,为自己的未来幸福而学。甚至,他们都有一个朴素的想法,朴素得不能再朴素。诸如:成绩不好,朋友会看不起我;不学习,朋友们不会和我在一起玩……所以,东方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满足和幸福,而是在乎周围人的视线。
东方人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上一所好大学,那么上好大学的桥梁就是考试。所以,为考试学习,多少艰难困苦都算不得什么,不管多么糟糕的环境,不管多么残酷的作息时间,不管忍受多少孤单寂寞痛苦煎熬,他们都能忍受。为了这一切,他们可以没有童年,甚至牺牲身体过度投入。所以,才有韩国的大峙洞疯狂的补习集中营,他们不知道学以致用,唯一的“用”就是考试!才有中国的“状元村”的孩子们,他们的一天只是为了学习而存在。破旧学校、破旧教室、书籍堆成一堵墙,学生们吃饭很快,午餐时间不是享受一顿美味的午餐,而是尽快吃完回到教室……我们还可以抛开这部纪录片,在我们的脑海,不,在身边,就能看到一幅又一幅比这残酷的画面。
东方学习最开始是为了通过读写能力获得更多的信息,在西方的传统上学习不是为了习得普遍的知识,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努力。东方的“身、家、国、天下”,“身”存在的价值更多是为了“家、国、天下”,西方人是为了个人喜好而学习,为了保留好奇心,满足好奇心,是保留一种天性的热忱,学习是至死都无法放弃的最人性的欲望,学习就是要不忍耐,就是不要忍住自己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一直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的学习有着自我独立式的个人倾向,而非在关系中学习,学习的好与坏和家族扯不上半毛关系。东方是为了幸福而学习,西方则是为“学习是幸福的本身”而学习。所以说,西方人学习的动力是兴趣,东方人学习的支撑是毅力。
二、学什么和怎样学
关于学什么的问题,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就能可见一斑。东方人信奉着“温故而知新”的信条,东方的社会,所谓的学习是将优秀的先人们的话,准确地记住并实践的行为。西方人信奉着“思辨诞生真理”的信条,提问是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哲学。
所以对于学习内容我们不做更多讨论,在如何学的探讨中,我们就非常清晰地知道,东方人与西方人分别在学什么,习得什么?
从学习方法来看,东方与西方的显著区别,前者就是背诵与运算能力,后者就是提问与思维能力。东方人的学习是这样的世界:鼎沸的背诵,疯狂的速算;这是一个孤独的世界,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竞争的对手。西方人的学习是这样的世界:学习的提问,提问的学习;这是一个思辩的跑马场,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合作的伙伴。
于是我们看到了西方,准确地说是犹太人的图书馆和他们的学习方式:图书馆,哪怕在哈佛也是寂静的,但在犹太人的图书馆是喧哗的,好似两三个人一组在面红耳赤地吵架。这是学习的人和教授知识的人交流的场所,不是一个人教另外一些人学,而是通过交流和沟通积累教养品德,碰撞出思想、思维的火花。
犹太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的想法是什么?犹太教育就是:多提问,多沟通,以让进行深度地思考。在古罗马时代,他们学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话,通过对话和讨论,培养表现自己的能力,并且以此发展思考的能力。这就产生了后来的圆桌学习。圆桌学习,就是只要坐在这个桌子上可以对视任何人,这是美国学习的哲学。学生独立思考和提问,有自己的想法,教授尊重他人的提问和意见。孩子们不是看着老师,而是孩子之间互相看着,教师只会静静的盯着看,有时也会引导学生们,只是帮助孩子们的对话。每个人独特的思考聚焦在一起,进行修正的力量会变得更强。通过这些探索,我们就清楚美国的“Quest To Learn”学习模式的出处,美国杜威教学理论建构的基础了,当然也会明白台湾“学思达”模式何以快速蔓延,还有我们为什么要课程改革,哪怕有邯郸学步的尴尬也要做大胆的尝试了。
我们再看看东西方的家庭对孩子学习的过问。
今天学了什么?大部分父母在孩子们从学校回来的时候都会这样问。但是犹太人父母只会问,今天在学校提出了怎样的问题?理由是什么?是否好奇?为什么提出了问题?因为提问意味着孩子们对学到的事物进行了思考。事实上学习知识再进行背诵,这样的事谁都能做,但是这个会用来干什么?这个会被应用到哪里?这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个信息会产生怎样的结果?针对这些的提问也很重要。提问是通向发明的道路,发明又转变为创新,创新又带来进步。
我们再看一下犹太人的家庭激励教育:列一个清单,从最小的事情开始做,先做完小事再做目录上剩下的大事时,会有特别大的成就感。我们再看一下犹太人对于睡眠的认知。他们认为,睡眠是最重要的,睡眠不足,认知力就会下降,保持8小时以上的睡眠,学习能力会更优秀。
如此等等,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我们似乎能够悟出些什么。
如果问孰优孰略,我们一定要面对现实。西方的教育从“犹太教育”而来,世界人口犹太人只占到0.2%,但是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占到20%。从这一点,我们是否从中警醒到什么。
三、我们怎么办?
学习是自己唯一的生存与发展战略,也是这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我们在强调家国情怀的时候,不要忽略孩子首先是一个个体的独立的完整的人。这是我们从古至今忽视的一个最为严峻的问题,我们总是教会孩子屈从别人,而不是服从自己的内心。
“躲不开的话就享受吧,享受不了的话就躲开吧”好像充满着哲思,还有一点戏谑,但我想如何让每个孩子在内心中升腾起对学习的热望,是我们为师者思考的。我们教育应该从个体出发,彰显人性的关辉,也便照亮了整个世界。
关于学习内容,我们不能忽视我们传统的经典,传统的精华,博学之,但更应该记住老祖宗对我们的训诫,审问之“审”,慎思之“慎”,明辨之“辨”,笃行之“笃”。所以建设一个开放的包容的学习氛围是我们亟需要改变的,什么是真正的“师道尊严”,值得思考、讨论。
不要急于批判什么,是不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我们没有领悟到,“静能生慧,动能生阳”,但我们是否真正地拥有这样大道至简的人生智慧和教育智慧?
关于东西方文化与教育的比对,我只想说,不要把别人的痈疽当自己的宝贝,也不要把自己的宝贝当痈疽,当然也不要把别人的宝贝当痈疽,把自己的痈疽当做宝贝。这不是一场东西方教育上的博弈,站在东方与西方的交汇处,或许你更会云淡风轻。
张中山
2019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