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很早就想写这个话题。
尤其是在今年去了不少机构做精细化数据管理体系搭建之后,越发觉得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不仅仅是一家,有很多家机构开始进入“把百团招生当做日常招生范例”的误区。一年到头,只要是进行大面积招生,就是售卖低价课包送礼品。
这是很危险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事实上,在去年的时候,就单独写文章讲过低价招生的危害,但似乎真正能够理解的并不多。
今天的内容,算是一个补充。也是系统梳理一下一家可持续经营的机构,到底该如何开展招生工作。
回看前几天写的文章,其中,拿“机构如何招到更多的学生”来举例子。
有朋友读完了,惊呼受益;也有朋友读完了,表示不知所云。
惊呼受益的,很好理解,因为那篇文章,实际上是给他打开了一扇窗,一扇基于机构盈利和运营管理看待招生工作的一扇窗。
同样的,不知所云的也可以体会。本质上人家希望看到的是案例拆解,一步步的做地推或者卖低价课,怎么招到100个学生。而最后看到的,竟然是一套机构招生认知方法论……
还是回到机构招生这个话题上来,招生这个动作,应该拆解成两步。理科生一贯喜欢先定义问题。招生可以拆解成:引流和销售。
毕竟,只有完成了销售,才算做招生。这也是很多人在传统意义上理解的招生,然后就以此作为最终的结论。
当然,这样定义是没有问题的。但你把定义不做拆解的拿来用,那就有问题了。
什么意思呢?
日常工作中,我们还是得把招生拆解为两个动作,引流和销售。
严格意义上来讲,低价课包解决的是销售的工作,而不是引流的工作。
明白这一点之后,我们来分别讲述一下我所理解的招生。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也会不自量力的模拟一下你所实施的招生:
我所理解的招生,应该是指:市场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拿回来很多很多的名单,然后通过对这些名单的筛选,剔出来一部分有效名单。
再把有效名单给到销售,销售对用户进行邀约、上门、谈单。
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一家可持续经营的机构,首要解决的就是可持续的流量获取的问题。
也就意味着,机构手上的客户,应该是可持续的,有短期签约的,也有中、长期签约的。
在这种状态之下,销售才能每个月都有事做,也能确保每个月都有学生签约进来。既不会在旺季撑死,也不会在淡季饿死。
而事实上,不少朋友所理解的招生是:跑到大街上,卖个小课包,然后再邀约过来上课,上课后,转化到常规课包上。没有转化过来的,流失。
下一次,又跑商超里,卖小课包;再下一次,在朋友圈拼团,卖小课包……
我想,你已经发现问题了。那就是所有资源看起来拿到的都是精准资源,但却少了可持续的问题。一旦某一次小课包没有卖起来,销售、教学都转不起来了。
当然,教育机构从商业和产品的角度来讲,确实需要有小课包的存在。毕竟,给客户提供的选择越多,转化的可能性越大,转化的成本也就越低。
那如何才能把小课包的利用起来,且不损伤机构的根基,这是你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跟你分享一下我们自己机构是如何操作的:首先,日常的地推、线上、活动、渠道合作工作,一样都不能少,且每天都得做,变着花样做。
做这些事情的目的也很明确,两件事,一是做品牌宣传,一是获取名单。注意!只需要完成这两件事即可。因为市场的工作就是拿名单。
名单拿回来了以后,部分精准名单可以直接分给销售跟进,还有一些毛名单,需要先由市场进行筛选,把无效的资源剔除出去,剩余的有效名单给销售。
接下来进入关键环节,销售需要在第一次回访的时候,根据回访情况,给所有有效名单标注星级,一周内签约,一月内签约……按五星、四星、三星以此类推。
星级越低,签约周期越长。星级越高,签约周期越短,重视度越高。
然后开始到下一个环节,邀约上门。通过各种邀约工具,一次次排除客户的意向,一次次给到客户上门的噱头。试听课、体验课、亲子活动、节日活动等,每一个工具,都是一个理由。
上门后,参加完活动,都得给客户沟通,谈单,推产品。
产品推介也有优先级,先推年课包,不买;再推半年包,还不买;最后推小课包,99元3次课,买了。
进入下一个环节:教学和服务……当然我们今天重点不是讨论这个,而是探讨机构的招生。
现在你应该明白了,小课包本质上就是一个产品。但不是一个非得先买小课包,然后才能转化到常规课包上。而是每次没有买常规课包时,用小课包来挽客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资源重复利用率高。
每个资源,都是花钱,辛辛苦苦拿过来的。一次没买就不再跟进,推高的就是机构经营成本。
可以直白的说,如果机构长期把低价招生做成常态化的市场工作,过不了1年,你就会发现机构周边2公里之内,无生可招。
因为,愿意在没有任何认知和情感铺垫的基础买小课包的,都买过一遍;而不愿意买的,无论是地推,还是线上,还是拼团,始终还是不愿意买。
一旦进入这种局面,机构离关门就不远了。
这也是为什么,百团招生团队在跟你合作之前,会问到几个问题,一是近半年或3个月之内有没有做过低价招生,二是有没有在近期做过会员转介绍活动。
如果做过了,十有八九是不会接你这个单的。
说白了,低价招生和百团招生,就跟吗啡一样,实在痛得受不了了,才可以拿出来吃一点。而不是每天靠这个生活。
要想可持续经营,还得回到常态化的动作上来。市场、销售、教学、服务,各个环节各司其职的做好工作,完成职责范围内的指标,如此循环往复……
招生和招人,是机构的永恒难题。没有解决方案,也没有捷径,只能不断的去优化。
试图在这两个方面找到捷径的,99%会被市场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