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什么?——育儿观念漫谈(第一波)

孩子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上去似乎很简单,还用问吗?不就是儿童嘛,小孩,子女。词典的解释是:儿童、儿女,父母对自己子女的称呼,长辈对晚辈的爱称,未满18周岁的人。

但是当身为人父的我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却一下子答不出来了。是啊,对我来说,孩子是什么?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如果问全世界的父母这一个同样的问题,也许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孩子是什么?这是个极具主观性和多样性的问题。

越是简单的问题,往往就越重要。正如“我是谁?”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一样,“孩子是什么?”也是一个简单而重要的问题。

从学术界和教育界来说,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考虑视角和不同解答,正是各种育儿观念、各种教育理念、各种教学方式之间的根本差异。

而对于我们每一个父母来说,这个问题不弄清楚,育儿的道路就像是没有地图没有导航的旅程,走到哪算哪,心里没个谱。也许我们能够有所收获和成就,但却不能真正认识到这是为什么,我们不过是偶然走对了。特别是当育儿遇到困难的时候,因为观念不正确或者观念混乱,我们更容易焦虑、抑郁、愤怒,慌了阵脚。有时难免“病急乱投医”,不仅我们自己痛苦,也让孩子跟着“瞎折腾”。

我常听身边的爸爸妈妈说“我家孩子真的快让我崩溃了……”“怎么也搞不懂我儿子,怎么会这么调皮……”“我女儿胆子好小,不敢跟别人说话……”“我真担心她以后会怎么样,好着急……”

有时候我也会像其他的爸爸妈妈一样,看着孩子的“无理取闹”“油盐不进”,心中无名火起,直接把孩子抱到“他该去”的地方;我也常看到爸爸妈妈对孩子大声训斥,孩子哭得稀里哗啦;新闻里时有呈现父母虐待孩子的案例……

到底应该怎么养育孩子?当父母的当然希望能有人支招。然而,“育儿专家”常霸屏,“育儿宝典”满天飞,我们到底该听谁?有人推崇“虎爸狼妈”,有人强调“自由放养”;有人说孩子要多多表扬,有人说孩子要挫折教育;有人推荐国学书法,有人介绍口语心算……各种招数一一试下来,孩子依然如故,变本加厉,爸妈晕头转向,找不着北。

孩子是什么?

当我们做父母越来越稀里糊涂,越来越没有感觉,也许,真的该问问自己这样一个最简单的问题。

然而,要认真回答真的很难。因为我们的育儿观念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随着自身的成长、发展,日积月累年复一年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我们自身的局限,加上外界的各种影响,难免存在不正确的育儿观念。最关键的是,我们难以自知。

所以,孩子是什么?我一时语塞。

观念的自觉需要反思,需要从客观的角度反观自省。观念的修正需要虚心学习,需要以开放的心态认识和批判自身和外界的各种影响因素。这一切都需要耗费大量的心力,也许只有持久而坚定的爱才能供给。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这样去做:

首先,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儿童发展心理学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从1882年开始,研究者们不断采用各种研究方法探究儿童心理,得出了不少经过反复验证的理论知识。当我们对这些知识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后,就能建构起孩子心理发展的总体框架,在认识和了解孩子的时候视角会更加全面、更加长远、更加深刻。

其次,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发现和分析自己的育儿观念。

在带娃的点点滴滴中,我们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想法,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其实这些情绪、想法和行为的背后都潜伏着我们的育儿观念,但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只需要多留点心反观自身,我们就能够发现并分析出我们对孩子的看法、期望和评价。

再次,我们应该多与其他人交流育儿心得和体会,探讨育儿观念。

在当下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作为父母,关起门来完全靠自己养育孩子,是不可能也不正确的。思想要碰撞才能产生火花,真理越辩越明,育儿观念也是一样。所以我们要多跟他人交流关于孩子的事情,才能更客观地发现和修正自己的育儿观念。

当我们认识了自己的育儿观念,就会明白自己面对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样说、这样做,免却不必要的焦虑、困惑、愤怒和抑郁,更有利于我们以超越、客观的视角看待自己和孩子的互动,避免自己的育儿观念受到各种片面、极端思想的误导,避免以不恰当的方式培养孩子,使孩子的成长更自由、更快乐。

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也在一天天变老。

孩子是什么?

这个问题也许永远不会有确定的答案。

但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去学习、去思考、去交流,就能够不断接近真理。

你越懂孩子,孩子就越懂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是什么?——育儿观念漫谈(第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