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第一定律是:没有什么比昨天的成功更加危险。——未来学家托夫勒
前言
在1998年亚马逊致股东信里,贝索斯说:We want to fight entropy(我们要对抗熵增)。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一个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有变得涣散化、官僚化、失效化,甚至灭亡的倾向。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如何对抗熵增。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生命力才会增加,而不是默默走向死亡。
科学家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一书讲到:一个生命有机体无时无刻不在增加熵,生命需要通过不断抵消其生活中产生的正熵,使自己维持在一个稳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负熵为生。
他们都在谈论熵,要对抗熵增,那,到底什么是熵呢?
什么是熵 ?
熵(Entropy,中文读shāng),来源于物理学热力学第二定律。
当一个非活系统被独立出来,或是将它置于一个均匀环境里,所有运动就会由于周围各种摩擦力的作用很快停顿下来。
电势或化学势的差别会逐渐消失;形成化合物倾向的物质也是如此;由于热传导的作用,温度也逐渐变得均匀。
由此,整个系统最终慢慢退化成了毫无生气、死气沉沉的一团物质。
当系统达到被物理学家们称为的“最大熵”,这是一种持久不变的状态,其中再也不会出现可以观察到的任何事件,归于死寂,之于宇宙又称为“热寂”。
熵代表了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或者说是无序程度
系统越无序,熵值就越大;
系统越有序,熵值就越小。
所以,熵越低代表着系统越具有活力,相比于非生命体,生命体的熵在自然界中是非常低的,这也是为什么科幻作家刘慈欣称有智慧的生命体为低熵体。
熵定律,它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个法则,化学家阿特金斯曾将它列为“推动宇宙的四大定律”之一。
它是物理学家心目中无比坚定的一个信仰,连引力公式都可以改写,但熵增定律却从未被违反。
张首晟教授认为,人类的知识再往前推进,牛顿力学可能不对,量子力学可能不对,相对论可能也不对,但信息熵的公式却是永恒的。
熵增(趋于无序、静止与消亡)是自然界默许的发展方向。
每周开始,我们都会把办公桌、书桌收拾得干净整洁,可一到周末,我们就会发现桌子又乱成一团,很令人懊恼,这就是熵增。
我们从小学习各种知识技能,使我们从懵懂无知的状态,逐渐对这个世界产生各种认知,这就是最初的对抗熵增。
将熵增应用到宇宙发展中,会发现:
如果我们的宇宙之外什么都没有,也没人向宇宙输入能量,最终结局就是走向彻底的无序,即死亡,这就是宇宙热寂说。
将熵增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会发现:
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对抗熵增。如果没能有效对抗熵增,企业就会在默然中走向死亡。
将熵增应用到人生轨迹中,会发现:
如果不去对抗熵增,我们的生命力就会在封闭系统内或平衡状态中逐渐变得毫无生气、死气沉沉。
这不禁让人想起一句扎心名言:“很多人20岁时就已死去,到80岁才埋”。
熵增是自然发展的法则,我们应该停止对懒惰抱怨,借助科学,了解熵,对抗熵增。
培养对抗熵增的大脑
熵增定律如此普遍适用,引起了多方精英们的重视,怎样才能对抗熵增呢?
科学的答案是——耗散结构。
这是比利时物理化学家伊里亚·普里戈金提出的理论,他也因为这个理论而获得了197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耗散结构,又叫非平衡有序结构。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
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耗散结构有两个最为重要的特性:
一、开放性;
二、非平衡。
当一个系统具备了“耗散结构”后,它就能够有效对抗熵增。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大脑是我们的总指挥部,对抗熵增的终极方法就是需要科学用脑,给自己培养一颗具有耗散结构的大脑。
❖
开放性
一个孤立系统的熵一定会随时间而增大,当熵达到极大值时,系统就会达到最无序的平衡态,孤立系统绝不会出现耗散结构。
因此,耗散结构一定产生于开放系统,它必须存在着由环境流向系统的负熵流,而且能够抵消系统自身的熵增,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的熵减小,有序度增加。
那,什么是我们大脑的负熵流呢?
那就是新信息,新的知识、新的环境、新的技能、新的挑战。
一场电影、一次旅行、一本书、还是一次交谈,你都能从中探索到新鲜的信息、知识或智慧。
这一点正好跟促进BDNF分泌的其中一个条件契合!(等会,啥是BDNF?)
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它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发育,神经细胞生长,促进髓鞘变粗,防止神经元受损死亡、改善神经元的病理状态、促进受损伤神经元再生,主要分布在大脑以及身体各个神经系统周围,通过BDNF基因表达产生。
(BDNF分子结构)
简单来说,它能让我们
大脑神经变得更健康
思维速度更快(增粗髓鞘,提高神经信号传递速度)
学习效率更高
长期记忆力更好
这个基因每个人都有,科学家们已 证实缺乏BDNF基因是致死的。
科学研究表明大脑在接触新信息刺激的时候,会提高BDNF的分泌水平,以提高对新事物的记忆能力,提高身体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所以,我们想要更健康发达的大脑,就应该保持开放心态让自己接触更多的新信息。
同时,根据科学研究还表明,这一前提就是得自愿,否则适得其反,如果学习过程在巨大的压力下进行,会引起身体发生抗压反应,分泌皮质醇!(等会,啥又是皮质醇?)
皮质醇——压力荷尔蒙,一种帮助人体快速调动能量应对外部环境压力的应激激素。
(皮质醇分子结构)
少量皮质醇与肾上腺素共同作用,调动能量应对外部环境的危险,帮助产生短期情绪记忆,这在条件恶劣的古代,对保证生存有着重要意义。
但,大量产生皮质醇反而会抑制记忆,超负荷时甚至毁坏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破坏记忆,长期在偏高水平会损害海马体,影响长期记忆能力,进而影响学习能力。
压力会让我们产生皮质醇,但慢性压力下长期提高皮质醇的分泌会使神经元遭到损害,使大脑进入一个生理性的封闭应急状态,很难学习接受新事物。
这也说证明了为什么不要再用逼迫的方法去让孩子学习,因为这样的学习效率非常低。
在压力下,皮质醇只能让大脑产生短期记忆,所以就算逼着当时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是没有形成长期记忆,很快又会把学到的知识忘掉,学习效率非常低(已当家长的同学们要拿小本本记好啦)。
想要保持大脑开放,就得通过新信息对大脑进行锻炼,给对抗熵增提供物质基础,保持主动求知,拥抱变化。
❖ 非平衡
远离平衡态是耗散结构的第二个特点。
平衡态是指没有外界影响条件下,热力学系统的各个部分宏观性质在长时间里不发生变化的状态。
耗散结构的提出者伊里亚·普里戈金认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那什么是大脑的平衡态,我们应该怎么远离大脑的平衡态呢?
美国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指出,我们的大脑在思考的时候有两套系统组成,一套为快思考系统,一套为慢思考系统。
这里简单解析一下快思考、慢思考。
快思考:比如在一群人中,你可以轻易认出你的父母、朋友;遇到楼梯自然会抬脚向上走,这类不需要花时间直接通过类似于记忆形式快速自动完成的思维方式被称为快思考。
慢思考:比如计算出68*123的结果,解答从学校、公司走路回家与坐车回家需要多花多少时间等,这类需要花时间来思考才能得出结果的思维方式成为慢思考。
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我们的大脑都处于快思考中,因为快思考可以帮我们节省能量,但过多的快思考会让大脑进入自动驾驶的状态,让大脑达到平衡状态,熵在大脑中不知不觉增加。
那加入慢思考,每天给自己安排需要思考的工作是不是就可以阻止大脑出现平衡状态了呢?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一定量重复类型的慢思考会逐渐变成快思考,这就是我们的学习过程,学习的本质就是通过有规律的慢思考训练逐渐变成快思考。
随着训练的时间越来越长,陌生的快思考也会由刚开始的不适慢慢变得适应。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诺尔·迪奇提出的著名的行为改变理论。
舒适区,代表的是对你来说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事务,自己可以处于非常舒适的心理状态。
学习区,代表的是那些对你来说有一定挑战,因而感到不适,但是不至于太难受的工作、学习、思考。
恐慌区,代表的是超出你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心理感觉会严重不适,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
如果我们的大脑长期处于舒适区,适应了温水环境,就会被外部瞬息万变的环境渐渐抛离。
曾经称霸达十几年的手机帝国诺基亚,就因为长期处在舒适区中,自我封闭,成长逐渐缓慢,最终市场被后来的安卓系,苹果系手机厂商侵蚀殆尽,失去霸主地位。
可是进入舒适区通常是不知不觉的,有没有什么简单的办法,判断自己的大脑是否进入舒适区呢?
当然有,那就是傻瓜指数。
所谓傻瓜指数,就是从当下这一刻开始,想想过去多长时间的自己像个无知的傻瓜。
比如:你觉得2年前的自己很傻,像个傻瓜,那你的傻瓜指数就是2年,如果觉得1年前自己是个傻瓜,那就是1年。
傻瓜指数越小越好,如果你觉得自己1个月前是个傻瓜,证明过去的这个月里面你刷新了认知,恭喜!你的抗熵增能力很强。
但,如果你觉得自己一直都挺聪明,那就得注意了,很可能你现在就正在自动驾驶中。
当我们发现自己进入舒适区太久之后,要远离非平衡,远离舒适区,最好的方法就是设立循环成长目标。
循环就是持续不断,简单来说就是保持持续不断的成长。
成长目标就是那些能让我们能获得新技能,或者大幅度,甚至可以发生颠覆式发展的追求目标。
大脑可塑需要的周期较长,成长目标应该是时间较长,并且带有质变性质,不是重复单纯的小幅度量变,只有促进质变的追求目标才是成长目标。
学习一项新的语言;从普通员工发展成组织管理者;把业务范围从市拓展到省,这些都是成长目标;
2007年,IPOD占苹果公司收入的50%以上,iTune占74%的市场份额。按理说这正是一个产品如日中天之时,正常人的思路肯定是要继续做这个产品,用它好好赚钱。
可是乔布斯却在这个时候决定要做iPhone,经过几年的努力,在2012年的时候,iPhone占到了苹果收入的58%,利润占到了70%,乔布斯带领的苹果就是这样一个不满现状,循环成长的传奇公司。
那,定目标的意义在哪?这是听过最好的回答。
有一天,比尔·盖茨的爸爸让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同时在纸上写下一个对自己人生最有帮助的词,两个人写之前没有过任何沟通,但两个人写了同一个词:专注。
是的,专注是每个成功者身上都有的一个共同的要素,也是科学用脑的关键,一个人是否精神内守的重要标准。
只有专注,才能最大的效率发挥我们的脑力,让大脑远离平衡态。
设定目标就是让大脑进入专注最好的方法。
通常对于成长目标我们需要逐步分解,制定成若干个短期目标,这既可以反过来检查成长目标是否可实现,也可以更有效率的专注于行动。
在BDNF这类神经营养因子的协助下,成年人的大脑一样具有可塑性,学习永远不晚,专注成长目标赋予大脑可塑性以意义,让大脑远离平衡态。
当一个人或组织进入舒适区时,就是失去成长目标的时候。唯有不断的设立成长目标,每到达一个目标,就再接在励寻找新的起点,让自己保持在学习区,甚至恐慌区,就能对抗熵增,不断的成长进步。
有人或许会认为循环成长就是自律。
但,循环成长并不简单等同自律,自律是按照计划对自我进行要求,这容易让人为自律而自律,每天都在机械化的重复,这不一定能让一个人不断成长,能让自己脱离平衡态。
循环成长的核心是通过成长目标不断自我驱动,自我激励,远离普遍的平衡,让每个人更独一无二,这也是高等文明应有的特点。
中学,我们努力考上好大学;大学,我们努力找份好工作;工作,我们希望能干出好业绩;设立循环成长目标其实对许多人并不陌生,但不停成长的只有少数人,希望从现在开始,你也能成为那些少数人的一员。
写在最后的话
熵定律告诉我们,每一份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特殊存在,因为独一无二,他人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
但,通过熵定律,我们却可以复刻独一无二,有对抗熵增的大脑,我们就可以活出属于自己的成功。
记住这两点,你离自己的成功就不远:
主动求知,让我们的大脑保持健康发达,充满活力;
设立循环成长目标,专注持续塑造,不断颠覆成长。
科学用脑,用科学说话,不空谈鸡汤,一大波实用干活正在上线,我们希望透过科学,帮助每个人持续成长,走向成功,希望你和你身边更多的人共同进步,对抗熵增,活出自己的低熵人生。
参考文献:
[1] 奥地利 埃尔温·薛定谔.生命是什么[M],奥地利:海南出版社,2016.12.
[2] 美 约翰·瑞迪(John Ratey) 埃里克·哈格曼(Eric Hagerman).运动改造大脑[M].浦溶,译.美国: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
[3] 美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思考,快与慢[M].胡晓姣,李爱民,何梦莹,译.美国:中信出版社,2012年7月.
同名微信公众号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