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笔记之王安石2020121022 - 草稿

        王安石,公元1021年生于江西临川,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邋遢王安石

      王安石最高官拜宰相,因其特别不修边幅,时人称其“邋遢相”。下面讲两个小故事。

        公元1042年,王安石高中进士,四年后授扬州签判,韩琦时任扬州知府。当时的扬州以风花雪月的夜生活著称于世,所谓十里扬州、灯火不休,尤其文人雅士们盛行喝酒作乐。王安石身处其中却不喜此道,他经常通宵达旦读书,第二天不洗脸不梳头不换衣服就匆匆去上班,韩琦以为王安石也一样夜夜寻欢作乐,就劝他不可荒废读书。王安石也不辩解,只说韩公不能知我。

          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赴京赶考。此时王安石已名满天下,任XX。在京城期间,苏洵与王安石在欧阳修的家宴上首次相遇。宴会后苏洵问欧阳修,今席间“囚首垢面”者何人?意思是那个像囚犯一样不梳头、不洗脸的人是谁呀?欧阳修笑着回答,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呀。后来苏洵在一篇文章中评价王安石:“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意思是凡是能作出有悖常理事情的人,鲜有不是大奸大恶的。这几句话,一方面有苏洵与王安石交恶后人身攻击的意思,另一方面也确实指出了王安石邋遢的生活形态。

        二、拗相王安石

      年轻时的王安石,除了

        王安石最为人知的是其主持的变法。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宋神宗时期。此时的北宋历经百年,已经由盛而衰,变得积贫积弱。可谓外忧内患、民不聊生。王安石变法前X前年,宋仁宗启用著名的范仲淹进行过一次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当时仅仅尝试进行吏治改革,就遭遇了空前的阻力与反对,最后不得不废止。宋仁宗也算一代名君,但此后在位20多年,尽管眼看着江河日下,但他始终不再提半个“改”字。可见改革本身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到宋神宗继位时,国库已经空虚到连新皇登基大典的钱都拿不出来。神宗此时刚满20岁,可谓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他决心力挽狂澜,救北宋于危亡。神宗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推行改革。但他放眼朝堂,满朝文武皆暮气沉沉、老气横秋,全无改革的锐意和决心,只好把挑选的眼光放到京城之外。神宗应该早听说过王安石,尤其是听说过王安石在仁宗执政时期写过一篇著名的改革万言书。于是急招王安石入京,从地方小官升任宰相,主持改革大局。史称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之初,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当朝五个宰相,竟有四个反对。其他反对的名人还包括著名的司马光以及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等。这些人大都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饱学之士。他们其实并不反对改革,但他们反对王安石变法。他们认为王安石变法范围过广、目标过高,建议从实际出发,采取温和的方法,循序渐进。但年轻的神宗和执拗的王安石却一意孤行,在多方反对浪潮中依然强力推行。很快,这次既缺少大众基础、又过于激烈的改革以失败告终。宋神宋为自己的年轻冲动买了单,王安石也草草下野。

          对于王安石变法,一千年来争论不休,可谓毁誉参半。赞赏的人认为,是王安石变法拯救了危难中的北宋,让北宋统治得以延续,贬毁的人则认为王安石变法直接导致了靖康之难,加速了北宋灭亡。一千年后,我们反思之,如果王安石性格不那么执拗,某些方面听从司马光、苏轼等人的建议,或许他为国为民的改革成就必将更加巨大。  如此种种,我们后人当引以为戒!

          三、文学家王安石

        从文学角度看,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我们中学课文中选用了王安石不少脍炙人口的文章,如《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游宝禅山记》等。这里只以《游褒禅山记》为例,此文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用简单的自己游山洞的经历说明了大道理,其中的名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这种心得和体会,是十分深刻的,它的客观意义远远超过了游览,而可以用之于从事一切事情。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后人以其名字命名的王,,中公体,十分具有开创性,可谓独树一帜,也充分肯定了其文学成就。

      四、晚年王安石

      变法失败后,王安石调任南京,此时的王安石,远离权力中心,过起了退休老人的闲居生活。特别是经历了一系列大起大落,终于与外界和自己和解!

王安石终生不贪位恋栈。

与自己和解(毛驴仆人与饼的故事。)

据说,王安石退休后喜欢骑毛驴在山林间漫游,每天出门带十张大饼,路上有人问:您老要去哪里呀?王安石说:如果家丁在前牵驴,去哪去就听家丁的;如果家丁在后跟着,往哪去就听驴的。王安石自己没有目的,走累了走饿了就地休息,然后,他自己吃大饼,他的家丁吃大饼,他的驴还是吃大饼。全然没有主仆之分,甚至没有人蓄之分。这种全无高低贵贱,完全达到一种通达的人生境界!


与他人和解(苏东坡去看他,骑毛驴邀请苏东坡就在南京买地长聚)

苏轼《次荆公韵四绝》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公元1084年,苏轼在被贬途中路过金陵,听说王安石大病刚愈,特地往访。苏轼特意写一首诗:“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首两句写的是苏轼造访王安石的情景。他骑着小毛驴,进入渺渺无人的荒山野坡,远道而来,特地看望病好后的先生,诗中想念、遗憾和尊敬之情,溢于言表:本来应早点来,趁先生未病时来看望,但由于路途遥远和其他种种原因,来晚了。这对因变法持相反态度的政敌,如今是多么的相互想念和渴望相聚!据说,王安石也穿着山野之服,乘着毛驴,到江边小船上回访了苏轼。东坡未及整冠而迎接说:我今天竟敢以野服见大丞相!荆公笑答:礼岂为我辈设哉(意思是说,退居之人不必讲究什么礼节了)。东坡说:轼也知道,相公门下用我不着。自此两人仅谈诗说佛,皆不论时事往事。两人互访数次,相见相谈相游,甚为投机。事后,荆公对别人叹息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这里,表示了荆公对东坡人才品德的由衷欣赏。“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最后,荆公向东坡建议:你还是向圣上要求在这里给你三亩宅基地吧,买田置业,相从林下,我们都在金陵居住,彼此结邻终老,那该多好!

有血有肉,有缺点有优点

我们要求一个伟人必须是完美的,毫无缺点的。

我们虽然不是伟人,但也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足,不要跟自己较劲。

        对于王安石其人,不洗脸也罢、执拗也罢,这都无关乎人品。其一心为民的品格、视死如归的勇气都值得肯定。至于其具体做法也只是方法论的问题,加之其巨大的文学成就,王安石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历史伟人。但。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书笔记之王安石2020121022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