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展示高比特精度处理图像的优势

很久以前老师讲过,对照片质量要求高的时候,PS最好转换到16bit通道处理,可以减少画质损失。但当时的老师只给我们看了直方图的差异,没有在图像上找到肉眼可见的差别。

后来视频编码圈子遇到同样的问题:x264支持了10bit精度编码。对计算机基础有一点了解的同学纷纷感到情绪不稳——显卡是24bit输出(8bit通道x3),显示器也是8bit的,10bit精度视频难道不是玄学?

其实解释起来很简单:任何对图像的处理都可以视作对原有信息的损伤,一张图片经过多次操作,剩下的精度可能只有7bit乃至6bit(便于理解,但这个描述其实不准确)。而在16bit下,即使损失同样比例的信息,仍然还有14-15bit,输出时重映射回8bit,那就基本还是满满的8bit。

实际情况如何?看演示。

原图:

原图

打开色阶滤镜,输出色阶设定为0-5,确定。这相当于把亮度压缩到原图的~2%

再次打开色阶滤镜,输入色阶设定为0-5,确定。这是把亮度重新伸张回原来的0-255


结果如图


现在回到原图,把精度调至16bit

然后重复上面的两次色阶处理,完了再转换回8bit

结果如图。


局部截图放在一起对比:

左:8bit处理后;

中:原图;

右:16bit处理后。


8bit惨不忍睹。

当然,我这里为了展示效果,用了比较极端的方式。实际从压制者的反馈来看,10bit处理确实能有效地减少暗部色带的产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简单展示高比特精度处理图像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