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年趣拾遗

年年岁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年又一年,年少时盼着过年,年老时不愿过年。沧桑岁月带走人们的容颜与无奈,也留下许多难忘的记忆乡愁。

(一)辞灶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进入腊月二十,年的味道越来越浓。

俗讲腊月廿三是“小年”,灶王爷要辞灶,北方的习俗是蒸年糕,所用的食材要有黏性,黏高梁、黍子米,糯米外加红枣。言讲灶王爷是一家之主,这天要上天庭,向天爷爷回报一年来这一家人的工作生活情况,当然人们都愿意让他多说好的话,但灶王爷也许心直口快,在回报中难免带出其它,因此,在辞行前,让他吃黏糕,粘住其嘴,一些不该讲的就讲不出来了。

“人在做,天在看。”其实,一年中你做了什么,你自己清楚,老天也能看见,光天化日之下,还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吗?

只是人们沿续其风俗,愿望应该不错,在人世间,多行善事,积德行善,修桥补路,让生活充实,保一家人平安。

灶王爷管不了那么多,化为一缕青烟的一家之主,上天言明,有啥说啥更好。

(二)除尘

进入腊月,一年很快就要过去,其中,清扫房舍,是家家都要做的事。

二十四,扫房子。一般人家沿续旧俗定在这一天清扫屋子。

一年来,无论是尘埃,还是蜘蛛网,在室内墙壁、墙角,无处不在,快过年了,把居住的房舍打扫清除,旧貌换新颜。

堂屋、卧室都得清除。“扫帚不到,灰尘不能自己跑掉。”只有把每个角落彻底清扫,才能把晦气驱走,让心情也放松下来。

过去,人们在堂屋烧火做饭,烟熏火燎,墙壁黑乎乎的,扫起来麻烦,如今,大家不在堂屋烧灶台,燃气灶、电饭锅代替了大锅头,炊烟没有了,自然室内不再脏乱。

许多家庭,门窗也改换铝合金或塑钢,把尘埃挡在房外,再想乘虚而入不那么容易。

房舍除尘,焕然一新,让居住环境更优雅,生活才有滋有味。

(三)上坟

每到年前,出嫁的老姑娘少姑娘及家人,都要给故去的亲人上坟燎纸,寄托其哀思。

我们当地的风俗是在进入腊月中旬某一集日前夕,晚辈等人去上坟,摆上供品,燃烧纸钱,让故去的父辈及祖上保佑后人平安,快过年了,活着的人想象阴间也有集日,送些纸钱让亡故之人买点过年的物品。

“只看到活人烧纸,未看到死人花钱。”在人们的心中,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哀思表达出来呢?因为死去不能复生,只好用这种方式,把心情平复一下,让伤感随时间而化为永远的思念。

上坟燎纸,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根深蒂固的风俗,让更多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渊源流长,在人生长河中,谁没经历过生死离别,但谁能阻挡阴阳相隔呢?只好多烧纸钱,了却心愿。

缕缕青烟袅袅升起,化作无限思念,印在心中,印在脑海,记住祖上的血脉亲情,传承久远的习俗,一代又一代,一直沿续至今。

(五)请

一个“请”字,让我们走进年三十。

每年的三十上午,人们会把家谱挂在堂屋,然后倒上茶水,燃上六柱香,户主人握在手中,要去村外,当然得与祖坟相近地方的十字路口,把三柱香插在堆起的土堆上,口中念念有词,邀请爷爷娘娘(故去的亲人)来家过年。又一年了,无论是在外漂泊的游子,还是学业归来的学生,一大家子人终于在这个传统节日团圆了,可是美中不足,父辈祖上有许多人已过世,不能享尽天伦之乐,只好请他们来曾经居住的地方,从前有他们的身影,因为年老体衰疾病缠身,故去离世,但人虽远离,心还在一起,思念、伤感涌上心头。

留下三柱香,握在手中迂回,插在堂屋家谱下的香案上,也就是说,祖上先人来本家过年。我想:薪火相传的有人请,如果后继无人,或不在故土,那他们会怎样呢?孤坟中的先人,游离于阡陌乡野,他们无家可归,只好固守在此。

根在此,魂在此,走不出这方热土。走出这个世界,多年之后,人人都是这样,成为一缕青烟,一把尘埃,消失在人海茫茫中。

(六)挑水

腊月三十,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家家户户在傍晚之前,要把水缸挑满,能盛水的容器均贮满备用,因为初一这天忌讳,不能担水。

原来,人们吃水去古井上挑,每到年三十下午,井台上你来我往,街道上水的痕迹犹如长龙,伸向四面八方,人们挑着水桶见面点头问好,彼此心情一样,欢欢喜喜过大年。

后来,一家一户,都在庭院打上压水井,可水质欠佳,没有原来的井水甘冽,但再也不为挑水而付出辛苦与劳累。

前几年,党的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家家安上自来水,水笼头一拧“哗哗哗”,流入人们的心田,让大家喝上干净纯洁的黄河水,再也不为挑水而辛劳,健康水平也有明显提高。

(七)守岁

除夕夜,也就是三十晚上。忙活一天,下午剁菜包饺子,人们不能早睡觉,要守岁。

一年了,你做了点什么,是工作业绩,还是学业成绩,干什么不重要,祈福一家人平平安安。

如果过去的一年,一家老幼,没有闪失。恭喜你,好!还有比全家人的平平安安重要的吗?

家有万贯也是一日三餐,家有万间房舍,睡觉之处也是两平多点,粗茶淡饭,可口就好;平板床面,舒适就行。攀比没有必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你只要不是贫民,天天有个温饱,歇息之处能容下儿郎身躯,知足者常乐。

如今,人们生活提高,三十晚上,一家人团聚,其乐融融,炒上几个小菜,未必多么丰盛,可口就好,酌上几许烧酒,举杯共度新春佳节。

这天晚上,光讲好话,也就是过年的话,一些不愉快的事不去想,不让伤感涌上心头。年景不济之时,没有喝酒之说,闲谈,无聊之中倦意来袭,上炕歇息,等待新的一年到来。

耐心等待,不能有半点差错,三十下午要把有的物件藏好,比如扫帚、铁锨等,现在不讲究,如果过年期间碗盘等打碎损坏,要把残物放在水缸,口中念念有词“岁岁(碎碎)平安”,等到出了正月,再把破损的物件捞出扔掉,自圆其说破财免灾。

记得有一年三十晚上,我不小心把一暖水瓶胆打碎,父亲见状,火冒三丈,言说我是魏延闯帐,成不了大事,当时,我岁数小,不知来龙去脉,后来通读《三国演义》,才晓得其事,这件事我记下,每当我莽撞之时,会想起父亲之言,但是,我再也听不到父亲的教诲,因为多年之前他已作古,现在的我也已逾花甲,想听为父之语,可上那儿去寻呢?只好把愿望埋在心中,永远铭记。

(八)拜年

大年初一,老辈人讲究早起,言讲纳福,天还没亮,远处的鞭炮声早已响起,如果家中没有太小的小孩也会早起,黑咕隆咚,要烧火煮饺子。

首先煮素饺子,这是上供用的,一般是妇女的事,跪拜在香案前,口中说得什么,他人听不清,把各路神仙细数一遍,纸灰飞扬,连文书一同焚烧,叩头,一家老幼给祖上,天爷爷、泰山奶奶跪拜,最后是晚辈给长辈叩头,长辈要给小孩压岁钱。当年未曾记得父辈给过,后来给点也是几毛小票,这在当时也会心满意足。

现在的压岁钱一路飙升,从几元到几十元再到百元,甚至上千元,各不相同,欢喜的是孩子,长辈心里也高兴。

吃过早上饺子就去拜年,同姓同宗的晚辈要给长辈跪拜,见面言讲拜年,要叩头,他人一迎,室内寒暄,更多的是祝福,瓜子、花生、糖果,小孩子的最爱,大人要敬烟沏茶,因为还有其它人家要走动,不能停留长时间。

本家拜完,再去外姓较为要好的长辈人家,见面问好,互祝新年,在街前巷口,男女许多人,一帮一群,走进一家,出来一家,你来我往。还是庄乡,彼此生长在这里,亲切热情,这片沃土把大家连在了一起。

在上一年有亲人故去,早饭要晚些,门也晚开,一家人心情压抑忧伤,原来全家人团团圆圆,现在却少了一人,无论是失去的配偶,还是父母,作为亲人,心中总有哀思,总会想起从前,想起曾经的岁日。

村子不是太大,又不每家都去,因此,不到晌午,基本拜年结束,早已在家的妇女又在剁肉切菜,和面包饺子,准备中午饭。北方不同南方,过年吃饺子,连续几顿,这在过去年景不好之时,都那么爱吃,多吃,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平时想吃饺子随时可包,甚至超市有现成的,谁还盼吃呢,春节期间更是吃不下,天天吃,顿顿吃,油水大,肚子有点受不了。

从三十晌午起,每顿饭前要燃放鞭炮,来庆祝新春佳节。三年之内,如果有亲人离去,不能燃放爆竹,以示全家人等节哀,三年之后,活着的人伤感有所改变,守孝三年,渐行渐远的亲人,让活着的人从悲伤中淡化,一切从头开始,新的起点,新的生活。

(九)提水•送祖

母亲健在时,她初二起早摸黑去古井提水,言讲:谁第一个提水,保全家平安,财源多多,但是,她提水多年,我们的家还是那样,从未有大的起色,也许这是老人的信仰,她向往美好,但真正日子好了,她却驾鹤西游,去了天国。

初二早上比平时要早起,因为同宗同姓的男性成年人要有个送祖仪式。

这天清早,每家每户把腊月三十“请”的爷爷娘娘(故去的父辈祖辈)送回阴间地府,大多数人家要送到祖坟,捎带着烧些纸钱,另外的环节就是放鞭炮。

送祖之人在自家的祖坟前燃烧冥钱,然后就放起烟花来,有的同宗每家每户自带鞭炮,也有的同宗集资购买,一般情况下,在外做买卖的不在乎,带头出资多买,觉得只有在祖坟前多放鞭炮,响声震天,方可彰显同宗后继有人,祖上保佑财源广进,人丁兴旺。

有些祖坟离家较远,人们会在村外朝着祖坟方向燃纸放鞭炮,其形式大同小异,后人沿续前人的风俗。

过去到坟上或村外送祖的人很多,如今有许多人常年在外,其至过年也不返乡,因此,村庄院落闲置,送祖之人少之又少,好像故去的先祖被晚辈冷落。

无论人在何处,身在何方,只要有一份至爱亲情就好,晚辈也许把先祖“请”到城市,让先人感受城市生活的美好。

(十)上新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初二又是一个特定的日子——上新坟。

十里不同俗。在我们这儿,正月初二是上新坟的日子。

这一天,直系亲属,特别是出嫁的老少姑娘及子女,亲姑娘姨等,捎上供品,纸钱要上坟祭拜(三年之内)故去的亲人。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人都会老,也都要消失,可活着的人总会对故去亲人怀有无限思念,过年了,少了曾经的亲人,特别是儿女,对于养育自己的父母,怀有感恩,怀有特殊的情感,拜跪新坟前,痛哭流泪,叙说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怀。

新坟一般连上三年,三年过去,再来拜年会改在初三或以后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专为故去的人特定的。

可在有的地方,初二走新亲,也就是头一年出嫁的姑娘,与女婿一同回娘家,看望娘家人。怎样做才对呢?入乡随俗,只要不歪曲当地的风土人情,你想怎样都可以。

(十一)初三

正月初三,是走亲访友的好日子,在这一天,亲姑娘姨家,或新结亲的娘家人拜访出嫁的闺女,也算是邀请新女婿初四拜新年。

我毎年初三都去走姑家,给姑父姑母拜年,一连几十年不变,前些年去邻村他们老家,近几年又去县城,因为二老已居住城里。离得远了,更要去,亲人在,亲情就在,亲戚不走动不就生疏了吗?

按理讲,亲姑娘舅最近,可有时候再近的亲戚说不上话,也会不那么亲热。

当然,作为娘家人,看望出阁的亲人,不必拘束,不必客气,见个面,说阵子话,家长里短,儿女情长,心里好爽快,也有人在拜年时话不投机,酒场上动口动手,撕破脸面,最后不欢而散。

多少次拜年,从年少到年老,把老人拜得更老,如今我已逾花甲,老姑到年八十八岁,精神状态尚好,活到九十岁没问题,甚至一百岁,到那时我八十岁,她一百多岁,烧高香,但愿有哪一天。

头一年出嫁的姑娘,娘家人要初三去人拜新亲,一是结识新亲,二是邀请出嫁女夫妻初四拜新年,让外人见了娘家有人,婆家要特殊招待,因为是头一年,要隆重,有时还会叫上外人陪着,显得重视或待人热情周到。

常走的亲戚不会拘束,随便一些,如果是头一次,会相互谦让,但如果言辞投入,没有什么,一定不能喝高,不然讲你贪杯,让人讥笑。

(十二)新女婿拜年

正月初四,又是一个特定的吉日——走新亲,或称谓新姑爷给岳父母拜新年。

这一天,去年出嫁的姑娘带着新女婿一同回娘家,二位新人,你情我爱,特别是新媳妇,穿戴整齐,一身新服装,上身要大红,显得喜庆。新郎也不示弱,西装革履,年青强壮,更显阳刚之美。

因为是第一次登岳父岳母家,礼品多多益善,再就是要捎钱币,俗称开岁钱,如果娘家姪男个女很多,那要多准备些,当然,过去是是象征性的拿点,如今要出手不凡,否则,传出去也被人讥笑,说你小气。

闹新婿也是一个小节目,娘家人出门接着,事先已有安排,亲门近支,也有叫上村干部的,借此联络感情。

辈份小的小孩或妇女,特别是爱闹玩的会迎上前去拉扯,有时会掌一白菜疙瘩沾上油涂在女婿脸上,当然女婿要快速躲闪,不然会弄个三花脸,闹玩不能烦,热热闹闹,最终目的闹盒烟,弄把糖果。现在闹新女婿的少了,围观而不动手,文明替代了粗野。

席面早已摆好,首先是瓜子、糖果,其次沏水品茶。

陪客是院中长辈或村干部,倒水斟酒的是年青一点儿的同辈或晚辈,菜的顺序是四干(点心)、四鲜(水果)、四凉(猪内脏或火腿等)、四(八)热(热炒菜蔬),然后是鸡、鱼、肘,压桌的是莎琪玛或芙蓉果(一种膨化糕点),最后还有饺子,俗称两道饭。

席间,陪客的人按主次依次让酒,喝酒前,斟酒人把在座陪客要一一介绍给女婿,让新人记下这些院中人,如果下一次见面,充当不熟,会讲此人高高在上,缺少家教。

让酒也是个技术活。首先是话到,能说会道,说得他人不由自主,端杯饮酒,一般情况,女婿头一年不能多喝,如果出丑更会被人当作笑话,背后指点言讲,在家没喝过酒……

主家席完毕,还有后席,也就是陪客的亲叔伯或稍微远点的,一般是现包的水饺,带酒水,吃上几个饺子,再象征性的端杯,有几个陪客的近门,就得有几个后席,一大家人和气,其乐融融。

后席上过后,宴席接近尾声,新女婿寒暄告别,陪客也送走客人告辞。

后席撤下,主家留下一碗饺子,随手放上两元钱,还有一把糖果。

时间总是那么短暂,一晃便是多半天,女婿独自回家,出嫁女要住在娘家,一些亲门近支要宴请,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逝去,从此由女孩变为人妻,再后来为人母,全新的生活,让其步入人生的又一段路途。这一习俗是让出嫁的姑娘记住娘家,记住娘家的亲人。如今,宴请的少了,出嫁女子也不在娘家多住,小两口卿卿我我,这一习俗也随社会的进步而消逝。

(十三)破五(初五)

初五俗称“破五”,过去人们讳忌较多,不去走亲访友,如今不大在乎,初五照走不误。

只记得小时候,这天人们都在家里,更不会来客人招待,那时条件不好,平时吃得是粗粮,春节期间才可吃上几顿饺子、馒头,一些肉蔬等还得放着,再有晚来拜年的亲戚不抓瞎,有时候,初五晌午会吃饺子,饭前也要放鞭炮。

当然,岁数小,只要有吃有喝就行了,不管那么多。“少年不知愁滋味”,吃过饺子,相约小伙伴去外边玩耍,有时去池塘里的冰面上,有时去乡野阡陌,凡正能去得地方就会光顾,直到太阳落山,炊烟袅袅,玩伴才恋恋不舍返家。

(十四)初六

初六这天也是走亲访友的吉日。

这一天,如果还有一些亲戚没有走过,要继续走亲访友。

前些年,人们会携上提兜,里边放上几包点心、饼干、面包之类,拜过年返回,亲戚留下一两包,剩余部分再捎回,客主之间在临别之时,拉扯一番,客人让主人把捎带物品留下,主人已讲留下,最后依依惜别。

多少年了,这一天我与邻村姨表哥前往离家较远的姥娘家,去看舅家表哥夫妇,那时妗子也已过世,每年我们姑表亲等见上一次面,叙说一年来的思念。

表嫂心直口快,每次去会说,表弟吃什么,我曾讲过,白菜汤。尔后几年,表嫂总会讲表弟还吃白菜汤吗?

如今,表哥表嫂也已故去,2019年正月初二,我最后一次去姥娘村,以后的交往走动就是晚辈的事了,同辈的表兄表嫂已不在了。

想来心中涌动伤感,人讲姑表亲辈辈亲,可有些人不在了,老宅不在,原主人不在,你也已经老了,回首那段美好,记忆成为永恒。

(十五)元宵节

如果亲戚多,会走到初七八,可如今年轻都在外打拼,谁也不会在家待这么长时间,他们都有自己的小家,都有自己的一片蓝天。

有些亲戚,只好上了岁数的人自己去走动,我也这样,一年到头,亲朋好友不见一次面,显得有点疏远,待在一起,说说话,拉拉家常,无论是那些方面,近距离的促膝而谈更让人感觉亲情还在。

正月十五闹元宵。有的村里扭起秧歌,还有锣鼓,当然,自发的没人组织,广大村民扭出美好的生活,讴歌太平盛世。

北方人十五还是吃饺子的多,不过元宵集市超市都有卖的,想吃可买,也许是不大习惯,也许是饮食无法改变,在我的记忆中,没有吃过多少次元宵,更多的还是那诱人的饺子,皮薄馅鲜,一想就垂涎欲滴,因为饺子在北方已深入人心。

团圆的日子让人留恋与向往,可日子要过,故土情结人人从骨子里涌动,但是,异乡打拼更是年轻人的选择,在以后的岁月,村庄会消失,庄乡变得模糊,乡民也变得陌生,再等几十年,一代新人换旧人,走在大街小巷,行在城市的某个站牌角落,也许是老乡,但不认识,因为从小不生长在同一个地方,只是听老人讲起,某某地是故乡是记住乡愁的地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土,更有魂牵梦绕的乡愁,谁也别说,你没有先见之明,时代变迁,每个人的最后归宿到底在哪里?只好把乡愁装进梦里,装进岁月的长河,装进远足的行囊。

你可能感兴趣的:(年俗.年趣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