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 谈叙事性作品的阅读

一、素读:紧扣言行,感受人物形象

《“诺曼底号”遇难记》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我们依据单元学习要素,化用先贤的观点,姑且先从人物言行入手,听其言、观其行。

1. 听其言,识其人

师:叙事性作品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特色,包括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两种。人物语言就是人物的对话或独白。《“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中多次出现了哈尔威船长说的话。试着读读,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 1:“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反映了船长身处险境,仍能保持冷静。“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反映了船长尊重女性、乘客至上、恪尽职守等优秀品质。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生 2:“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体现出船长非常果断。

生 3:“把克莱芒救出去!”文中说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这些体现了哈尔威船长关爱弱小的品质。

这个教学片段充分说明:聚焦语言,能很好地感受人物形象。

2. 观其行,识其品

要观察一个人,不仅要听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且看船长哈尔威:“船长站在驾驶室里,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从“小心翼翼”可以看出船长的谨慎。“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从这里可以看出哈尔威船长勇于担当,临危不乱。“哈尔威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纹丝不动。哈尔威船长誓与轮船共存亡,体现了他忠于职守的伟大品质。

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关注精彩细节,就能读出“细微之处的真情”。

3. 察其势,识其心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英雄?能够战胜自己心中胆怯、卑劣和自私的人就是英雄。

“奥克勒福大副和三名工头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几秒钟前大家还在酣睡,蓦地,而且,立时立刻,就要丧命,这怎么不叫人失魂落魄!”

身处这样危险的境地,大家随时可能丧命,难道哈尔威船长不知道吗?当然知道。但是,他依然冷静果敢,考虑周全,忘我救人,用伟大的人格激起了人们的正义、责任和良知,使人们最终战胜了死神。正如文中所说“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明明认识到危难的形势,了解了艰难的处境,却没有任何退却,这就是英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事件中人物之间的关系,留意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也就是所谓的“察其势”,就能走进文本深处,使人物形象立体起来。听其言,聚焦人物语言;观其行,关注细节描写;察其势,梳理内在联系。这是素读叙事性作品的重要步骤。

二、参读:发现对比,活化人物形象

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文本特质”。通过参阅专业资料,笔者发现,在“对比”中凸显人物形象,是这篇文章的重要特色。

1. 与乘客的对比

“船长站在驾驶室里,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与乘客对比,可以看出船长的敬业精神和谨慎的品质。

“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而“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片呼号和嘈杂”。疯了似的人群和冷静的船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船长的理性、冷静刻在了我们的心中。

2. 与船员的对比

在灾难面前,“奥克勒福大副和三名工头拼命想维持秩序”,然而现场却“乱得不可开交”。“‘诺曼底号’上有二十八名船员和一名女服务员,还有三十一名乘客。”当船长哈尔威对奥克勒福大副下达“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的命令后,“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船长和船员的表现,前后对比来看,更能凸显船长在突发状况面前的专业能力和遇事果断的品质。

3. 与经验的对比

在反复阅读教材内容的时候,有一句话深深吸引了我:“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照例走着从南安普敦到根西岛这条航线。”“照例”是指遵照常例,按照以前的惯例。说明哈尔威船长走这条航线已经很多次,很有经验了。但是,这么有经验的船长没有安然入睡,而是亲自驾驶,并且小心翼翼。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这是一位从不躺在功劳簿上,不带有任何经验主义的船长。

有对比才有突显。课文虽然没有明确交代对比。但是,把这些要素放在一起,就会发现作家写作的高明之处,都凸显了人物的品质。除了抓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也可以抓“对比”设计教学活动,聚焦思维,激发情感,延展认知。

三、回读:留意伏笔,丰满人物形象

叙事性作品中,叙述和描写是密不可分的两种形式。分析叙事性作品,特别要关注作者集中力量来展现的描写部分。作者笔酣墨饱地描写,肯定存在某种表达意图,可能是作者表情达意的伏笔。一遍一遍地回读,可以发现文中有不少笔墨细致、繁密的地方:

1. 物品的描写

“诺曼底号”是一艘大轮船,在英伦海峡也许可以算得上是最漂亮的邮船之一。它装货容量六百吨,船体长二百二十英尺,宽二十五英尺。海员们都说它很“年轻”,因为它才七岁,是 1863 年造的。

这段文字是对“诺曼底号”这艘轮船的描写。为什么要交代它是最漂亮的邮船之一?为什么要写它的装货容量等具体数据?为什么还要写它“很年轻”“才七岁”?

通过联系文章的前后内容发现,作者这样写是有用意的。“像这类英国船,晚上出航是没有什么可怕的。”告诉我们,英国船的安全性比较高,而且“诺曼底号”“算得上是最漂亮的邮船之一”。这为下文“玛丽号”肇事,让人们“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埋下了伏笔,也为后面的救援工作之难作了铺垫。

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其实蕴含着深意,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2. 景物的描写

“雾愈来愈浓了。轮船驶出南安普敦河后,来到茫茫大海上,相距埃居伊山脉估计有十五海里。轮船缓缓行驶着。这时大约凌晨四点钟。”“周围一片漆黑,船桅的梢尖隐约可辨。”“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只见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突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来。”“人们透过阴惨惨的雾气,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文中多次描写到雾和黑夜,交代了事故发生的天气情况和时间。“漆黑”“沉沉夜雾”“幽灵”“阴森森”“阴惨惨”等词语暗示事故的发生,预示悲惨的结局,交代人物的心情。这是景物描写的作用。

3. 抒情的描写

课文最后部分有两句话单独成段:

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这两段文字是作者在抒发感情,惋惜哈尔威船长生命的结束,赞美哈尔威船长的伟大品质。文章不是无情物,情者,文之经。在叙事性文体中抒情,一方面看出作者对主人公哈尔威船长的“情真意切”以至于“情不自禁”;另一方面,通过抒发情感来激起读者的共鸣,增强哈尔威船长伟大品质的感人力量。

本文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作者刘晓红。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 谈叙事性作品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