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跨界打劫”越演越烈,生鲜界的中小企业该何去何从?

这个时代,可能你连对手是谁都没有搞清楚,就已经被打趴下了。

疫情催生出的“宅”经济,成为了加速各种“互联网+”服务普及的催化剂。在这其中,曾在2019年被一路唱衰的生鲜电商,在今年反败为胜,大方异彩!关乎民生、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生鲜行业迎来了资本的青睐。

不管是业内,还是跨界的寡头们,纷纷加码加注抢滩登陆

中石化跨界卖菜,1日便成生鲜巨头;

美团“菜大全”连铺7城,抢占菜市场;

国美“美+生鲜”生活超市,精铺生鲜社区店;

京东“京选好果”,誓要打造千万夫妻生鲜店;

分期乐上线生鲜电商商城,开展生鲜零售业务;

盒马菜市、盒马mini向下发力,争夺下沉市场;

生鲜行业为什么成为了资本和巨头,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香饽饽”?

1、存量市场下,生鲜行业是增量市场

自2016年起,生鲜电商年增长率超40%,到2018年,其市场规模已增至2000亿元。市场份额大,增长迅速,成长空间足,生鲜行业的红利期已经到来。

2、提早布局赛道,抢占用户瓜分市场

疫情使得线上消费的机会窗口已经被充分打开。生鲜的“高频+刚需”可以培养用户消费粘性,围绕用户的需求,丰富消费场景,再推广其相关服务或产品水到渠成。

3、生鲜行业重基建长期回报可观

无论是“最后一公里”的前置仓、仓店一体,还是供应链端的产地仓、冷链物流等,都是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以及较长的回报周期。用“线下”来弥补线上的消费体验不足。

巨头之下,安有完卵!中小企业该如何护住自己的蛋糕?

1、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

依赖于小农经济和农业标准化程度低的产地买办,经销商,二道贩子等,运作模式简单、利润率低,重资金流,巨头一旦进入,就是泰山压顶般的降维打击;电商平台的价格战竞争,营销费用高昂,亏本赚吆喝还不一定能换来理想的销售额。

跑马圈地,补贴烧钱已成为过去时,盈利模型和现金流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用更精准、更专业、不容易被复制的商品/服务打造属于自己的盈利模型。例如提升产品附加值、自媒体营销、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

2、体量和标准化并行

不管是生产端,还是销售端,不成规模,就证明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越弱。巨头进场,采购价没有更低只有最低,拥金和补贴一家比一家更高。适者生存,唯有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标准化是提质增效的必要手段。电商上行,消费者需求日益多元,更加精细的分级、筛选标准;更高效、先进的保鲜储存技术;更高效快速的物流体系等,是提升商品价值和流通效率的关键所在。

市场经济下,既是大鱼吃小鱼,也是快鱼吃慢鱼。用体量和规模覆盖公司运营的边际成本,用标准化提升在市场的议价权。

3、抱团共赢,整合资源化零为一

资本涌入的本质是迅速完成规模化的资源整合,属于行业的横向扩张,市场沉淀能力较弱,特别是脱离总部输血的县域企业。以振兴乡村、造福民生为己任的有量农产品供应链应运而生。

在产地端,联合各个县级政府和当地实力商家,打造“一县一品”,进行产地集约化、规模化、地标化运营策略,加强区域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流通环节,建设“一县一仓”,提升商品的筛选、包装、保鲜、物流标准化建设,通过大数据智能化采配管理等,打造可溯源、可视化物流体系;

在渠道端,平台统一对接线上电商(传统电商、社交电商、直播电商、团购等)和线下流通渠道,用丰富的品类、优质的产品和供应链服务强化销货能力;

有量农产品供应链通过降低采购成本,缩短中间环节,加强商品流通效率,整合供应能力,从而打造一个安全、稳定、高效、可靠的农产品供应链服务标准。

不做时代的旁观者,而是成为中国崛起,农产品数字化供应链新基建的先行者。

有量供应链服务的加入,将使得农产品的混乱竞争走向商品化、标准化的有序竞争。对于平台上的供销商家来说,既降低了自身的运营成本,也把企业做的更专业、更轻松、更赚钱,应对市场变化和风险的定力自然越强。

你可能感兴趣的:(巨头“跨界打劫”越演越烈,生鲜界的中小企业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