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对抗契丹为何所向披靡,面对并不骁勇的宋军又败多胜少?

杨业出生在一个五代十国的动乱岁月,黄河流域先后由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统治着。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也先后建立了前蜀、吴、闽、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五代十国时期,藩镇林立,混战不已。中原动荡,然生活在辽河地区的少数民族契丹却逐步强大起来,并与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国。契丹乘中原动乱,时常向今天的山西、河北北部一带出兵,大肆掠夺人口和牲畜。

图片发自App

    后唐藩镇石敬瑭勾结契丹,在公元936年辽太宗乘势率大军入山西,出兵帮助石敬瑭灭了后唐,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石敬瑭被契丹立大晋皇帝,杨信痛恨石敬瑭的买国行为,自立队伍,起兵抗辽。

图片发自App

石敬瑭死后,侄子石重贵即位,对契丹不再那么恭顺,契丹以此为由,大举出兵南下灭了后晋。次年改国号为辽。辽国黄帝耶鲁德光大肆掳掠,中原人民分分武装反抗,耶律德光被迫退出开封北归,与中途病死。杨信带领长子杨业,联合折(佘)氏父子,共渡黄河北上,攻克麟州(陕西神木),自为州主。十五六岁的杨业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后来杨家与折家共同辅佐刘知远做了后汉皇帝。

图片发自App

公元951年,后周灭后汉,杨家因当时杨业在刘崇(北汉皇帝)身边,杨信自知孤立,也归付北汉,不久折家归付后周,杨信处境堪忧各方孤立,不得不又归附后周,由此杨家父子归属两国。在北汉,契丹与北汉存在着很复杂的矛盾,契丹不但逼北汉纳贡,还时不时的过境掠夺。北汉虽然委曲求全,但也不得不派人还击,杨业在北汉屡建战功,不断升迁,宋史上说杨业在北汉“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此为北汉人民表彰他防御契丹的晓勇和功绩。

图片发自App

后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后周皇位,意于统一中原,公元968年赵匡胤发兵北汉,杨业参与了这次抵抗宋军的战争,此次战争中杨业打败宋军,逼宋军无功而返。次年张匡胤继续发兵北汉围困太原城,杨业率几百人冲出城内应战,不敌宋主帅,败逃回城。后杨业领兵千人乘夜袭击宋军,因为迷路,只好返回。因为宋军久攻不下,又正是暑天多雨,将士们拉肚子的过多,又与契丹援兵,赵匡胤下令班师,被杨业追杀,获得物资无数。公元976年,杨业攻晋州,被宋军将领武守琦打败。同年赵匡胤继续攻打北汉,原各路进展顺利不久就能拿下北汉,契丹又出兵援汉,同时赵匡胤突然死去,宋军只得再次撤兵。

图片发自App

杨业在抗宋的战争中,从史书上看,大都打了败仗,但当时的宋军并不是多晓勇。而杨业同契丹作战中多是所向克捷。到底是为何呢?估计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史书作者的正统意识比较强,写进史书的大多都是有利于宋朝的。另一原因估计是因为杨业从小看到契丹对中原的肆意踩踏,仇视契丹,而对宋军确与太大的敌意,因为自己父亲和弟弟都为后周的武将,后周为赵氏所得,同时杨业也曾对北汉皇帝劝降过,固杨业对宋军并无多大仇恨,一直属于消极备战。所以我认为杨业抗辽所向克捷,抗宋败多生少,也是有些这个原因的!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杨业对抗契丹为何所向披靡,面对并不骁勇的宋军又败多胜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