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儒家文化圈能在疫情中表现得一枝独秀?

大家好!我是龙哥,今天想跟大家聊一下儒家。

在这次的疫情期间,我们经常在新闻上听到,儒家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抗疫表现都非常得好。美国都确诊了3000多万人,死亡人数更超过二战。非洲、中东、南美等文化圈也是非常惨,印度更是严重到了极点,最近英国面对感染人数新增更是直接高举双手投降,宣布7月17日之后全面解封,放弃抵抗,任由病毒肆虐。相比之下,儒家文化圈几乎是一枝独秀,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越南、新加坡受到冲击非常小,即使出现了疫情也以非常快的速度将其控制,大多数都已经回正常。为什么儒家文化在面对巨大的灾难面前有如此强大的能力?

我们先来看一下儒家的儒是什么意思?它代表着什么内涵?甲骨文中的儒字,是由两部分组成,主体结构是“大”,然后是分布在大两侧的四点。有的说法,说这个“大”代表的是成人,四个点代表的是洗澡水,表示的含义是祭祀前的沐浴,以此来推测“儒”的原型是主持祭祀的祭司,最初的“儒家”是个宗教集团,宗教组织。但是,在甲骨文中,很多情况下,水并非指实际的水,而是借用水的属性,表示“遵循”、“顺应”的含义。而这里的“大”的本义,的确是人,但是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大人”。所以甲骨文字形“儒”的含义应该是“遵循大人”。

周易中有一卦是需卦。胡适在《说儒》中,就注意到儒字和需卦之间的联系,认为需就是儒的本字。在《周易》64卦的排序中,从“乾、坤”开始,都是两两互为反对卦:每一对的卦的卦象和卦名的含义相反。需卦的反对卦是讼卦。“讼”就是纠纷,尤其是去见官的纠纷,官司。“需”是“讼”的对立面,应该为“无讼”,这恰恰是儒家传统最为重视的。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说,孔子说,听断诉讼之事,我跟其他人没有什么两样,但是我跟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是,要让纠纷在发生之前就得到制止,不要让它发展到要诉讼这一步。老子也曾说过:和大怨,必有余怨“,是说一旦纠纷产生了,就很难消除。那要靠什么才能做到无讼?这就要靠教化人民懂德,懂礼。“儒”甲骨文含义“遵循大人”。那大人凭什么能让大家遵循,凭的是有道德,德高望重。《周礼》说:“儒,以道得民”。“道”就是“理”,“以道得民”就是“以理得民”。“得民”就赢得人民的尊重。因此,“儒”它的核心本义,就是要让这个世界没有纷争,方式就是通过大人,或者说是圣人,他本身有极高的道德,他给人民讲道理,教化人民什么是德、什么是礼,遵循道德礼法,这个世界就不会有纷争,达到世界大同。理解了“儒”字的含义,我们才能理解儒家的真正的精神是什么,才能理解孔子学说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我们再来看一下孔子。孔子出生于鲁国,他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父亲叔梁纥与母亲颜征野合而生下孔子。孔子出生时,头顶中间下凹,因而取名孔丘,字仲尼。孔子出身没多久,父亲就过世了。从小跟着母亲,家境贫寒,地位低贱。在他母亲去世之时,他做了件非常胆大的事,就是找到他父亲的坟墓,将他母亲与父亲合葬在一起。他腰间还系着孝带时,当时的贵族季氏宴请名士,他前往赴宴,结果被人拒之门外。说明孔子还是非常重视他自己贵族的血统和身份的。成年后,他做季氏门下的小吏,负责管理仓库,出纳钱粮计算得非常清楚。又当过管理牧场的小吏,结果牲畜繁殖得很好。五十岁的时候,鲁定公任命孔子为中都宰,相当于中都这个地方的市长。仅仅到任一年,中都被治理得很好,四方的官员都争相学习孔子的治理之道。后来,孔子由中都宰升为司空,又由司空升为大司寇。大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长,是执掌刑法的最高官员。五十七岁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他干了件事,就是杀了少正卯,并且把他的尸体曝晒三天。少正卯是谁?孔子为什么要杀他呢?孔子三十多岁就开始办私学,最鼎盛的时期,弟子三千。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今天办了间十几万学生的民办学校,可谓是生意红火。鲁国人少正卯看孔子生意那么好,他也在孔子的对面开了间私立学校,而且因为讲课浅显易懂,学费还比孔子低,因此孔子的不少学生都禁不住诱惑跑去他那边听课。当时的情形,在《论衡》中有记载说:“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意思是说,当时少正卯和孔子一样都很风光,但由于少正卯讲课更为生动,因此孔子这边的学生除了穷孩子颜渊没去过,别人都去过了。这样看来,少正卯抢了孔子不少的生源。所以当孔子当上了代理丞相之位的时候才痛下杀手。我这里并不是想说孔子的私德有问题,而是想说,孔子从来都不是一个迂腐老儒的形象,而是个杀伐果断的务实派。从政,做到了丞相的位置,位极人臣了。从教,做到了弟子三千,相当于今天创办了一所几十万的学生的民办学校。所以后世的文人为什么那么推崇孔子,因为孔子是有实实在在的业绩的。儒家中对圣人的要求是要做到内圣外王,就是做到内心道德高尚,而且也要建立功业。孔子是两样都做到了,因此被称为圣人。

孔子一生述而不作,其中记录他言行的经典著作《论语》也是由他的弟子在孔子去世后编撰而成。那孔子到底干了什么?为什么就形成了影响中国二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学说呢?他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他重新整理编修了古籍,兴办私学,把这些古籍作为教材用于教化人民。在孔子之前,这些古籍都是周朝的王官之学,就是只有在政府机关当官的人才能接触到,平民老百姓根本就不可能接触到。孔子兴办私学,不拒远近,有教无类,形成了当时最大的私学学团,也在当时慢慢形成了一股儒家学派的政治势力。

孔子编修经典,不仅仅只是收集整理而已,而是加入了自己关于事件褒贬态度,称为春秋笔法,也叫微言大义。比如《春秋》里面,仅仅用了“郑伯克段于鄢”六个字就刻画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郑伯就是郑庄公,段是他的亲弟弟。他们都是由郑武公和武姜所生。郑庄公出生的时候由于胎位不正,脚先出,把武姜惊吓了一番,因此武姜看郑庄公很不顺眼,还给他取名为寤生,意思是逆生。由于这件事,武姜特别钟爱自己的二儿子段,一直想让武公立二儿子为太子。但是武公一直拒绝。后来还是寤生继位当了国君,是为郑庄公。而段也成年了。母亲依然钟爱二儿子,为此请求郑庄公给二儿子封地。郑庄公答应了。段在得到封地后大兴土木,拓宽和加盖城墙,积极备战。他的这些行为都被人汇报到郑庄公那,但是郑庄公镇定自若,只是说了句“多行不义必自毙”,就继续放任他的弟弟胡作非为。直到段准备攻打首都的时候,郑庄公一直暗暗掌控着局面,提前就获得情报,知道了段攻打首都的具体日期,才派兵平叛。段见势不妙就逃到了鄢。庄公的部队紧接着追讨过来,段彻底失败。孔子在这段历史中既不言兄也不言弟。因为段虽然是弟弟,却一门心思叛逆自己的兄长,想要谋夺他的君位。所以弟不弟。而郑庄公作为兄长却没有好好教导弟弟,反而故意纵容弟弟犯错,等到他有充足理由消灭弟弟了再动手。所以兄不兄。克一般是用于国与国君王之间的争斗的,这里用克,表示他们两兄弟之间的争斗堪比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这段六个字的简短的文字里面,就隐含着孔子的政治理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王要有君王的样子,臣要有臣的样子,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要是君不尽君道,臣不尽臣道,父不尽父道,子不尽子道。那这个世界就乱套了,而这恰恰是孔子所在的时代所面临的问题。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255年间,总共发生弑君事件43起。孔子以这种微言大义的方式,给当时的社会敲响了警钟。因此孟子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儒家思想最核心是什么?守德。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排在第一位,修身修的是什么?就是自身的道德水平。要修炼到什么程度?慎独的程度,就是即使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要遵守道德。儒家文化其实就是重德文化。为什么儒家如此重德?道德的本质是什么呢?人类学家在上个世纪初叶的时候针对原始氏族部落做田野考察,就是跟着一群原始部落的人同吃同住,研究观察他们。发现这些原始部落只有两项道德规范。第一就是不得乱伦,第二就是不得食人。为什么不得乱伦?在自然节中如果出现了相互乱伦的种群,必定会很快消亡。因为大多数的疾病其实都是基因病。学过中学生物孟德尔遗传规律都知道,如果一个隐性遗传的疾病,需要出现致病基因纯合子的情况下才会发病。如果是两个有血缘关系的人乱伦,会使得隐性遗传病发病的几率大大提升。如果在一个种群内都发生乱伦,那就会使得这个种群因为遗传病快速灭亡。为什么不得食人?因为传染病致病微生物不交叉物种作为宿主。举个例子,我们现在用的结核病减毒活疫苗是通过将人身上的结核杆菌注射给牛,因为人身上的结核杆菌对牛来说不易感,在不易感的宿主中,致病微生物的致病力会逐步下降,在260代之后,在将牛身上的结核杆菌再注射回给人,就是减毒活疫苗。是什么意思呢?致病微生物不交叉物种作为宿主,也就是致病微生物不同时感染不同的物种。所以如果食同类,就会让致病菌在自己的种群内大规模感染,从而形成灭绝性的瘟疫。所以道德是什么?道德就是生存之规定。拿这次疫情来说,疫情是会危害到我们生存的,儒家对我们的影响是使得我们的文化是重视道德的。当戴口罩是能防止病毒传染的,那不戴口罩的行为就是不道德的。我们每个人就会非常自觉地去遵守戴口罩这个规定。那么为什么西方就做不到呢?西方是靠航海起家的。航海就不能拖家带口,因此更加强调的是个人。而航海的大多数又是一群亡命之徒,可能过了今天就没有明天,所以他们更加宁愿相信上帝。信上帝并不会让他们更有道德。多年来他们打着上帝的名号,在世界各地干了多少缺德的事情,像贩卖黑奴、毒品、残害印第安人等等,为了个体的利益几乎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

儒家学说在中国经历过跌宕起伏,特别是我们近现代,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把传统文化几乎清洗殆尽。但是重德文化作为我们文化的内核是清洗不掉的。今天我们人类面临的最大的生存危机是种内竞争,也就是我们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如果缺少道德的约束,科技越发展,能力越提升,对人类来说反而是巨大的灾难。今天我们更加需要以传统文化作为参考,再造我们人类未来的文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儒家文化圈能在疫情中表现得一枝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