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变成果,优秀教师的成长必经之路
每位教师都应该找到自己的专长,从教多年的优秀教师,都会具有一些极具个性特色的实践知识和教育数学思想,如果教师再有研究的习惯和能力,自觉地去梳理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他们便能成长为研究型教师但是,大多数教师缺乏研究和反思的意识。即使有较好的经验和思想,也只是留存于他们的脑海之中,不能清地表达出来、形成一些系统的成果,因此这样的教师,只能算是一名优秀的“教书匠”在基础教有领域,这种现象很普遍。教师找不到自己职业生命蜕变的突破口,由教书匠转变为教有家,这当然有教师本人的问题,如自身素质、内在发展动机、家庭因素等,但并不能全怪教师本人。
提起研究,多数教师会产生畏难情绪,或者刚开始跃跃欲试,时间久了,便不了了之。如此学校的研究就与教学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成了“两张皮”,教师就不再对研究感兴趣了。学校行政力量推动下的教研活动,很容易引发教师反感,从而使活动流于形式。大而空的课题研究,给教师设置了“跳跳也摘不到桃子”的情境,教师面对远离自己教学生活的研究内 容,不知从何下手,便丧失了自信心。
目前,不少学校自发成立了一些教师“自组织”,这些教师一起读书,一起讨论教学改革,这些“自组织”其实就是学校里的学习型组织。李校长原先工作过的学校里就有一种“自组织”一一教师成长志愿者共同体。它的诞生改变了学校的文化系统,学校的校本教研体系得以重构,学校的发展潜质突显出来。该组织采取“自主申报一组织备案一项目管理一定期交流一成果共享”的活动策略,教师的专业学习得以持续,教育实践不断创新。这些专业兴趣相近的教师因此都有了平等的发展机会,学校的发展内涵也不断丰富。
专业发展是延续自己生命的血液,是自己生活幸福的源泉。有这样思想和行动的教师,就会自觉形成自己发展的通道。2001年,福建仙游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的小学里,乡村教师林高明与几个对教育教学感兴趣的同事开始了教育名著阅读之路。2004年夏天,在一次朋友聚会聊天中,8个年轻人成立了“萤火虫读书会”。从那一年起,这一民间团队正式确立了教育阅读、教育写作、教育研究的共同生活方向。2005年9月,团队诞生了第一个研究课題一一“心灵作文”研究,意味着团队生活的重心回归课堂实践。这是《人民教育》2009年第20期介绍的一个案例,这种教师专业发展的民间通道,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常态,是自然成长之态。
在这种团队生活的教师,那些官方培训在他们身上一定会起更大的作用,他们绝不会感到是一种任务或负担,他们研究的课题也绝对不可能只有开题和结题,但没有过程研究。因为他们不用任何外力,他们喜欢教育、学习和研究,他们做畏发展。本质上,他们是真正在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在珍惜周围一切人的生命,他们的生活是充实幸福的,是自由自觉的。
教师展现自己鲜活的故事的过程,是教师回忆、梳理和表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研究的过程。教师讲述的故事背定是自己生活中对自己触动影啊比较大的关键事件、人物与问题。教师对这些事件、人物与问题的描述、诠释、反思以及后续的行为调整,是教师与自己对话的过程。教师每经历的一个故事都是其专业发展的一次机遇。在澄清、修正、总结行动和思考的过程中,教师逐渐积累,就会自然形成个性化的实践智慧和教育主张。教师再对自己已经形成的经验和主张进行梳理、提炼就可再一次反观自我,进一步在专业发展上实现自我提升。这就是研究型教师的修炼之道。
很多老师都觉得自己像人造卫星一样,环绕着一个庞大的能量球机械地运动,永远不停息。不能给自己保留思考的时间,无法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凭什么要按人家的期望而活,凭什么被迫跟着别人的节奏走。”这或许是很多一线教师沉默地抵抗心声。“按自己的节奏走” ,以这种生活方式释放自己的潜能,才能好好的利用自己的天赋,做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事情。
“按自己的节奏走” 意味着我们的思维方式需要转变,意味着要抛去过去我们教师生活的被动,工作方式的愚蠢和追求目标的偏颇。教师真实的生活应该是自己研究兴趣的解放,且能帮助学生找到这个世界中正确的位置。教师的倦怠忙乱,会使自己的生活远离教师生活的本质,也让学生陷入悲苦乏味的生活。教师因为缺乏空间便采取僵化的思想和低级简单的方法教育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自然会陷入题海之中,心灵受到伤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便再也没有机会得到锻炼和体验。
“按自己的节奏走”,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是解放自己的职业兴趣,去大胆地爱上某个事物,专心致志地去努力追求。对自己最擅长的方面,去了解发展和享受:二是关注学生为学生提供机会和环境来促进学习,增强学生的能力,帮助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成长。而这两条腿,又可以做到相互协调。
如果一位老师对他喜爱的一些活动或课程表现出兴趣和热情,决心去追求自己向往的目标,我们就会发现,在学生身上,他们总能找到无穷无尽的点子和疑问,提供自己研究和探索。只有教师达到了这种境界,在学生身上寻找研究的问题与解决的策略时,并把问题发现、问题解决的过程作为自己与学生成长的一次次重要机遇与资源,我们的教育就接近本质了,就能按照规律来运行,教育会静悄悄地自然成长。
当面对比自己翻书还快、读书还多的学生:当面对比自己信息技术还熟练、接受信息还丰富的学生:当面对周游世界的学生,有个性兴趣特长的学生,有自主学习需求的学生,有超强学习能力的学生…我们无法预料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自己应当怎样应对?我们认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其是否符合专标业准,更在于教师个性化的专业发展读书、教育写作是大家提侣的教师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的专业学术期刊和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仍然是教师个性化发展的平台:自媒体的广泛使用为教师个性化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简便易行的展示平台,注入了新的活力:微课、慕课、一师一优课等新兴课程为教师个性化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源。
有人说,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以自我需求为导向、自主发展为主要方式、自觉发展为动力源泉的“自专业”时代已经来临,这也意味着,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时代来临了。
教育发展的新时代,我们期待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的成长,我们也期待每一个老师个性化的专业发展。教师个性化的专业发展必将引领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教师个性化的专业发展也会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教师个性化的专业发展更会提升教师职业发展的高层次和专业化。
作为教师,无论是讲课,学习还是做事,都应该把自己的生命投入进去,研究、工作都要与自我生命,他人生命融于一体。
知行合一:修炼学力
“读书、写作、课例、课题、课程,游学和分享”,即“5+2”模式,一直是学校极力推广与认真践行的教师成长模式。读写塑造心灵,研究练就真功,游学打开视野,分享成就高度从单一的就“教研”谈“教研”中跳出来,把教师带向自由研究的理想领域,练就读写力、研究力实践力、行走力和分享力。由种子教师带动,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以项目制的方式,通过分布式领导,系统组织“5+2”教师成长模式下的多种主题教有活动,以读促教、以写促教、以研促教、以行促教、以思促教,不断打开固化的思维,解放教师的职业兴趣,努力攀登教育高峰!
在此,我只想针对教师说一句话:“今天应该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我认为,学校一定要创造机会让老师的智慧都能生成思想,并在思想的关照下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追求人文修养,掌握学科思想,唤醒学习兴趣:有清晰的职业规划,有科学的教学流程与策略,有个性化的教学智慧:热爱生活,心灵自由。也可以说,这样的教师不仅是敬业、勤奋、奉献的人,而且是守住灵魂的人,是自我解放的人。这样的人,思想有多远,他的行动就有远!唯有这样的教师,他的言传身教才能基于个人的发展变化:他才能把整套教材打通,一节课顶三节课的价值;他为了讲一篇课文,会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章,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背景,让学生走进并研究那些具有智慧的大师,并写下研究性的文章:他会设计很多方法,融会各学科的思想,训练学生质疑、批判的思维与精神他会让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跳出课本,跳出权威,走进社会,走向大自然,进行体验、探索、创新、研究。他会以育人为本,尊重所有的生命,让他们都有尊严地成长、成功;他会使学生在离开他和家长的“看管”时仍然保持浓郁的学习渴求,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他会痴迷于教育,坚守教育阵地,为了自己的兴趣、使命而奋斗一生…
我还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不能只围绕教材转,也不能只是学习些教育理论,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整体素养,养成教育家的气质。华东师范大学陈玉坤教授认为:“教育家的成长途径有三条:敏于教育发展的盲点,善于把握社会需要与自身优势的结合点,勇于探索教育的难点。”当然,这些要求对一名普通的教师来说,是一辈子都应追求的理想,很难实现,但是,只要心中有目标,关键是追求成长的过程。
一个教师的精神财富里面,可能具有的素养并不全面,但他对儿童一定有着强烈的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尊重,一定在某一教学领域达到了艺术的境界,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与创新精神,一定有学习的习惯和研究的兴趣。我真诚希望一线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方向,敬畏自己的教学价值与实践成果,并要学会积累和提炼,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不再过多地依赖他人、听命于他人。如此,未来的教育家可能就是这些一线教师,诞生在课堂里、教室里、学校里。
读书与写作:我的生命运动轨迹
二十几年的教育生涯,我的成长是遵循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生命运动轨迹:读书与写作,它指引了我的思想与精神运动。生命的本质在于成长,在于不断地突破自己的生命经验,在于让我们有思想地活着。当我们缺少了这些本质的东西,这实际上意味着我们的生命之旅已经步入了不平淡的道路。
寄语青年教师:万事万物都肯定有一两个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只要以一颗坦率的心,一定看得到事物的优点,然后以此为契机,去读一本书,或者去听取他人的经验,或者当场启程前往某处,让自己更深入地学习,长久下来气度就会增长。
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像日记,可以记录成长的履痕、反思自己的行为、倾诉心中的话语;收集自己思考的火花,烙下自己前行的脚印,记下自己成长的历程,积累自己从业的感悟,生成教育的智慧。把这一串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条非常美丽的项链。
教育随笔一般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题目小,篇幅不受限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二是写作样式、层次和结构比较简单,易于操作。可以借事说理“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可以叙事写实,“回味”“值得过的生活”;也可以夹叙夹议,让人家从中明白一些道理;应该说这类的教育随笔是收获最大的写起来或许难一些,透过教育现象看教育问题,也许是改进教育行为最好的反思途径;三是内容单纯,涉及面比较小,写作材料都是基于我们最熟悉的教育教学行为,便于收集,整理和使用,而且写作的门较低,人人能写,人人能会写。
教育随笔写什么呢?眼观一切的教育现象,耳听一切的教育心声,心慧大家的教育精华;感悟教育的得失,品教育生活的百味。写好教育随笔的关键是什么呢?发现问题;长于立意新颖;惯于小中见大。要有一个好由头;一个好主题;一个好题目,一个好架构。从形式上说,教育随笔可以随便写、随时写、随心写,让随笔随和、随意、随缘。从内容上讲,教师写作要注意四点:即关注真事、关注凡事、关注小事、关注细节。
随笔,与功利无关:随笔,只关乎真实:随笔,只关乎价值。
随笔,可以想到就写,是心灵漫步于林荫小径的一段旅
随笔,可以有感而发,是思维在大脑的园子里徜徉后的足迹
随笔,对教自生涯的理,是对教自思,是对灵魂的找问
随笔,是与良心对视后的反思,与幸福接轨后的惬意,与烦忧触摸后的释然
随笔,记录行走,让今后的脚步更加坚实;记录思索,让思想的触角伸展的更为深远,让我们清理“地基”、蓄养“底气”、着力“行走”、经营“发展”,让我们的心灵更加丰盈,生命更加厚重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