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好句第111天:《5%的改变》为什么我总是搞砸自己的人生?

1、CHAPTER 1 自我:“自我”是自身的一部分,但又不能全然被自己所掌握。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多少都会遭遇对自我的失望、恐惧、不接纳。这是最普遍的困惑,也是最抽象、最复杂的困惑。

但是关于自我,最基本的一条定理就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每个人都不一样。适用于别人的,未必适用于你。只有接受了这一点,我们才愿意花心思去了解自己,爱自己。因为没有标准答案,弯路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可避免的。

-为什么我总是搞砸自己的人生?人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和不足,有的能改,有的死都改不了,最痛苦的莫过于,明知某个问题已经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糟糕,却还是改不了。

大多数痛苦都可以概括成两句话:“我不希望自己这样,但确实我就是这样的”、“我希望像别人一样,但我又做不到那样”。在自我认识、自我成就这件事上,我们有一生的路要走,需要时间,没有速成法。

-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每天都过得很挣扎,感觉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也没走在成为我想要成为的人的路上。我讨厌生活中的琐事,讨厌工作上的琐事,常常拖延,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才能不那么讨厌自己,走出这个内耗的怪圈。”

如果你太想要一个彻底的、长久的改变,你就会被挫败、沮丧和自我否定压垮,最后的结果是连5%也做不到。你只做到了0%,所以,我们要学会把5%先做好。可能改变了5%以后,其它的也会开始松动发生改变,像滚雪球一样,改变会越来越大,慢慢走,路还很长。

改变的工具箱:

向上螺旋:积极的行动会开启一条“行动让人的状态变好,状态变好又带来更多积极行动”的正反馈循环链路。与之相反的就是“向下螺旋”的恶性循环:因为心情不好,导致什么都不想做;因为什么都没做,导致心情更差。

外化的声音:我们在生活中都跟不同的人打过交道,很清楚意见不一致时该怎么办,那就是对话,充分的对话。友善沟通、各抒己见、求同存异。重点是,每个声音都要表达。不要预设只能存在一个声音,这是在自己头脑里的暴政---我们总认为自己只能有“唯一”的观点,从而造成了更多的困惑。有时候,允许不同的观点同时表达,本身就带来了沟通和解决的空间。

单双日作业:如果一个人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它们又指向不同的生活方式,应对这种冲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两者同时实现。比如,一个人可能想佛系,又觉得佛系不好,放不下自己的雄心壮志,那么与其花时间纠结“哪种人生观更好”,倒不如两种都要:一半时间充分努力,另一半时间充分躺平。

2、CHAPTER 2  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差不多被当成了“童年阴影”的同义词。这是流行于当代的一种伤痕叙事。人们在孩提时代遭遇的不幸,天灾人祸也好,父母失职也好,或者是观念的偏狭、风俗的落后,都在成长关键时期留下了痛苦的烙印,其影响被认为会持续到成年之后。

如果想让父母看到你不是那个“不懂事”、“乱发脾气”的孩子,请你告诉他们:每次争吵你只是控制不住情绪,但不是真的想让他们难受。为了体现这一点,每次你发现自己又“怼”了父母之后,就为他们做一件小事,比如倒一杯水(或者别的小事),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善意。

出问题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的语气。语气不好也已足够伤人。而那些让我们困扰半生的问题,其实我们从来没有认真地看过。

改变的工具箱:

课题分离:阿德勒心理学原则,在处理家庭问题时,简单地说,就是要区分一个问题是谁的“课题”。这个问题让谁感到困扰?谁困扰,就是谁的课题。

目的论:一个人做一件事,并非受制于过去的因果,而是为了实现将来的某种目的。换句话说,它相信人永远具有主观的能动性。“如果你做不到,不是因为你不能,而是不想。”

积极赋义:运用目的论的视角理解一个人,至关重要的原则是将他的行为目的看作合乎情理的、值得尊重的。合在一起,这种叙事方式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你比你自己认为的更有智慧”、“你没有错,同时我们还可以找到不同的方式实现你的目的”。

观察任务:哪怕一切照旧,只要当事人有意识地启动了观察,事情的性质就会有一些变化:

首先,问题不再是“不知不觉”发生的,当事人必须保持自察;

其次,问题的意义变了,它不再是当事人的某种灾难、错误,或是难以摆脱的厄运,反而变成了他需要去刻意营造的成果;

最后,在问题发生之前,当事人会带着更多的好奇心去“期待”,而非只是事后懊恼和自责,不同的心态也会让问题的走向发生改变....

仪式:仪式的力量。它在生活中是一套约定俗成的、流程化的宣言和动作,比单纯的语言更具有感染力。

3、CHAPTER 3 工作与理想:工作是人生的一大部分。有人抗拒改变,也有人渴望变化;有人被看见,也有人恐惧被人看见;有人想停一停,也有人担心走得太慢.....无论怎样的理想,都要在现实的打磨中一点点确认它的形状。

现实是脚下的路,但这条路通向的远方,一定会是理想中的那个远方吗?不确定,但只能往下走。

与其和一个东西对抗,需要耗费的精力远远大于处理它本身的时候。改变虽然很微弱,但我看到它了,我想让它变得更显著一些,那就勇敢一点,再往前迈一步,一小步就好。

改变的工具箱:

去除评价:从负面的框架看自己,看到的就全是错漏,继而自责。这非但不会带来积极的行动,反而加剧了问题。越是沉浸在“我不好”的声音里,就越是破罐子破摔,也没有力气去改变什么。

而最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既然我是这样,那么这样的我又能找到哪些资源,去把事情做好呢?所以,请先停下头脑里那些”我不好“的声音。

改写故事:任何处于困境中的人,都有某种程度的选择权:“问题”只是一种主观建构,是若干个故事版本之一。

人与角色分离:工作是我们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扮演的角色,而人生还有更多的面向。

短期的确定:人需要长远的视角,也需要确定性。一边想着长远的事,一边让自己先过好这一年。

最小行动按钮:复杂的工作在启动之初,会让因其“困难”望而却步。一个办法是把工作的第一步设计为一个简便、快速,又能对外界发出信号的动作。

4、CHAPTER 4 亲密关系:只要两个人都感到舒服与安全,这就是一段好的关系。但它偏偏又是复杂的一种关系。这是因为我们寄予了太高的期待。

改变的工具箱:

沟通的勇气:开诚布公地向对方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感,需要对方怎么做,这在任何关系里都是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手段,亲密关系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大多数人而言,最重要的始终不是沟通的技巧,而是开口的勇气。

新的沟通形式:事实上比起内容,对关系影响更大的沟通形式---怎么讲。包括语气、措辞、表情神态,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关系的地位判断.....

离开互补位置:亲密关系之间存在这样奇妙的互动:无所谓谁对谁错,谁在帮谁或者谁在伤害谁,但两个人的行为总在互相影响。

去除三角化:如果发现自己总是卷入别人的问题,就要想想:有没有可能我也在利用别人的事,解决自己在关系中难以面对的问题?

5、CHAPTER 5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嵌套,你与对方都感到身不由己。谁又能在每个嵌套里,划分有多少是为了自己、多少是为了照顾他人?哪怕我们知道,自己对别人来说也许没那么重要。只是我们在努力从别人的眼睛里照见自己。

允许:人际关系中常常有这种情况,越是不准一个人做什么事,他就越是想做,冲动难以抑制。但如果由他自己一个人做决定,他掂量权衡之后,就会在他的舒适的程度停下来。一个人做自我负责的决定,前提是他相信自己可以决定。没有人站在对立面,做不做都是为了自己。

授权:在一段非强制性的关系里,严格来说,别人对你做的事都包含了你自身的授权。我们抱怨自己受到了某个人的影响,看上去身不由己,但我们知道本质上还是你授权了对方在这件事上的影响力。

问题引发的人际变化:好的人际关系不一定治病,但秘而不宣的人际诉求却足以让问题越陷越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摘抄好句第111天:《5%的改变》为什么我总是搞砸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