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纯属个人感受,同一部电影对于不同的人,观影体验肯定大不相同,这是最正常不过的现象。因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爱好,造就了不同的审美,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截然相反的观影评价。懵懂少年、青春洋溢、为人父母、暮年沉思,品味一部经典却是百般滋味。这是电影的魅力,也是赏析的魔性。
就我个人观影习惯而言,将电影分为四个品级:神品、佳品、成品和下品。纯个人的主观分级,允许探讨指正,但不接受抨击谩骂。
神品
神品,是件可遇不可求的事。不仅电影艺术本身接近无懈可击,主题内涵深刻、人物性格鲜明、故事出奇制胜、演员表演棋逢对手、摄影配乐相得益彰,如再加上高票房那就更完美了。这些因素若集中在一部电影上,那一定是上天之手的神作。更重要的是,还要恰逢自己合适的心境,高度心灵契合,便是件美妙的事情。电影美的真谛在于生动的形式、深刻的内涵,当我们灵魂深处的节奏正好与之对应时,获得一种非功利性的、精神层面上的享受。
神品电影,在我的脑海里肯定有不少,包括但不仅限于《天堂电影院》、《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楚门的世界》、《返老返童》、《窃听风暴》,华语片有《甜蜜蜜》、《无间道》、《卧虎藏龙》等等,也许还得加上宫崎骏的所有动画片。
这样的电影,我几乎没写过影评,除了敬仰与欣赏,评头论足近乎不自量力。但,这并不妨碍我浮想联翩,任由心中涌起的波澜涤荡久以麻木的心,这些影像与人生的片段叠加融合,成为永难忘却的记忆。比如《放牛班的春天》让我想起了遥远的学生年代,严肃的、亲切的、幽默的,各式师长出现在我的成长道路上。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简直是我青年时代的写照,从迷茫到奋进,如果没那一次旅行,我也许还在停留在岸边。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有目标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我的心里也许跟少年派一样穴居着那只孟加拉虎,时不时地扑出来,让我激灵一下,撒腿奔跑。
佳品
个人不欣赏太形式化的繁复刻意,例如评价极高的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杨德昌的《一一》、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之类。BBC评选出21世纪百部之首的《穆赫兰道》, 还有悬疑片《禁闭岛》、《谍影重重》等等,那种极致迷局或扭曲视角,我也不能接受。但这些电影所做的先锋努力,打破艺术创作的天窗,确实值得赞赏。相对一些比较传统的电影,无论在思想和技法上都没太标新立异,但情节设置流畅精巧,人物性格饱满,演员富有表演张力,制造了良好的观影体验,如《万物理论》、《布鲁克林》、《推拿》、《追凶者也》等等,我比较喜欢这类片子。
虽属佳品,首先应该欣赏探索者的努力,也要宽容某些缺陷,对于有诚意的国产片更应稍微宽容些,期待有更多佳作。举例来说,《烈日灼心》算是国产片中难得的亮点。故事讲某些人的赎罪和宿命,叙事节奏能牢牢吸引注意力。邓超、段奕宏、郭涛三个男演员之间的飚戏很有张力,特别是眼神的互动,台词对话含而不露,让影片具备了佳作潜质。但遗憾的是故事逻辑上多处硬伤,女主角和部分群演尴尬出戏,远远够不上完美的神品。
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电影延续了小说原有的叙述优势,故事情节给人顺畅舒服的感觉。导演着重在电影构图上尝试,用不同的几何图形表达互不兼容的社会现象,不走寻常路的勇气值得敬佩。但电影毕竟不是看图说话,影片想要表达的精神内涵只有通过镜头语言传递给观众,而不是靠圆形或方形的框架。就像再高级的菜,比起装盘的雅致、碗筷的精美等等,食客最终要品尝的是菜本身的味道。这部电影在内容深度的开掘上几乎止步不前,甚至有模糊或美化现实的荒诞,带着明显的迎合倾向。也许导演过于沉迷于构图的优雅美感,却把原本完全可以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石雕木刻,变成了山水画或仕女图,做成一幅幅锦绣团扇,清风拂面,轻飘无力。
以往李安导演的电影之所以独步天下,他把中国人文意境与国际视野进行了巧妙融合。我一直觉得李安就像一位出神入化的大厨,不屑区分属于何种菜系,只关心手中制作的那道菜是否符合心意。可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远低于期待,原因就在于李安偏离了自己擅长的领域,孜孜追求所谓3D/4K/120fps沉浸数字式影像技术,要给观众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但电影首先是立意,然后是编剧的故事情节、演员的表演天赋、摄影剪接的把控等等,导演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决定了影片的基因。电影靠内容取胜,视觉清晰化只能是锦上添花,并不构成决定性因素,否则换看显微镜就足够了。相对《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影像前所未有的清晰度,李安在电影核心价值表达上并不清晰,始终在反战与军人职责之间徘徊,这题材老套不新鲜,又没有很好的矛盾冲突事件来推动,让观众也只能在“中场战事”的空洞无聊中消磨时光,转去看冷餐会上的鲜艳食材和球队宝贝的香艳屁股。可见,石佛也会有走神的时候。
成品
成品,都是些相对成熟套路的影片。包括了绝大多数的爆米花电影,漫威、DC系列,以及日韩文艺片、犯罪片等等。美国作家约翰巴克斯特认为:“人们在影院摆脱心中的压抑就像甩掉了一件雨衣一样,剥去了心境中枢的层层包藏。”确实,我们进入影院就是感受一段别样的时光,因角色命运悲而悲,因角色命运喜而喜,在视听愉悦中让身心得到的满足。毕竟看电影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休闲放松,如果有好的喜剧片则最配我的胃口了。
张艺谋导演的《长城》,走的是爆米花商业大片套路,狂揽票房依靠罗列众多的流量明星,这一点也不可耻。用恢弘场面、流畅节奏和精良视效,给予观众100多分钟的震撼,本身就是种业界良心,让人不忍指摘。但是,别指望其中有多少营养成分,张氏电影的标志无非是团体操式的人海战术、大色块的堆积,视觉刺激大于哲学思辨。这种倾向在他后期的电影中力图有所挽回,但是毕竟底气不足,显得左右相悖、言不及义,微微有些可惜。一个手艺人曾经的活计再好,一旦思考停止了、创新消失了、反抗臣服了,只能在某一框架里打转。
最可惜的一类影片是,我们对主创人员抱有期待,希望他们重返巅峰。可事与愿违,经典就是经典,经典不可复制,即使艺术家自己本人也不能。王晶、刘镇伟不去说他了,如今眼中只盯着票房圈钱,连对观众起码的尊重也没有。连徐克这样曾经的鬼才,在《黄飞鸿》、《青蛇》里天马行空的奇景异事,编织了灵动飘逸的人物群像,至今全都埋在了漫漫黄沙之中。在近期的电影《奇门遁甲》、《西游伏妖篇》、“狄仁杰系列”里,徐老怪的心思都放在了奇技淫巧上面,通天浮屠、地下鬼市、变脸蛊惑、法器神怪等等,大而无当。徐克导演的《龙门飞甲》号称是《新龙门客栈》的续集,极尽奢华铺陈之能事,剧情跌宕起伏,演员星光灿烂,场面恢弘华丽。但美则美、玄则玄,人物和剧情都经不起推敲,再多的3D特效也救不了。想当年,《新龙门客栈》横空出世,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戈壁朔风中,上演了一出忠义肝胆的江湖英雄好戏。周淮安的风流倜傥、儒雅深沉,张曼玉的风骚泼辣、风情万种,林青霞的内敛矜持、痴情专一,人物个性鲜明丰满,即使反派角色也诠释得令人过目不忘,《新龙门客栈》已然成为我们的心目中一座高峰。龙门旧地,此龙门非彼龙门。
下品
对于下品,那些不尊重观众智商的捞钱行为根本不用去理会,本来看电影就是图一乐,却有太多的电影让人看完觉得后悔和恶心。偏偏烂片如过江之鲫,躲都躲不过。
电影中,最常见就是结尾大反转,这是最考验编导功力的部分,搞得好是惊喜,搞不好是惊吓。有个港片叫《惊天大逆转》,说的是高智商的犯罪分子设下连环计,先绑架、后爆炸、再抢劫,最大的目标却是抢赌球公司的钱。看似斗智斗勇,精彩纷呈,可行为逻辑根本经不起推敲,为逆转而逆转。大反派为了作案要掩盖真实身份,先有意暴露孪生哥哥,嫁祸哥哥,再杀了哥哥,假装身亡假象,侥幸脱身,接着制造球场大爆炸,引开警察,自己爬进煤气管道,潜入赌球公司,偷取保险柜钥匙。兜兜转转,这动静闹得真的有点大。而剧中的警察英雄则是一个人、一条枪,打趴了赌球公司所有的保安,从正门进入直达核心层,将反派堵个正着。嘿嘿,早知道有这功夫,大反派你健身一下、带把AK4冲锋枪也能完全搞定的,那么多的逆转铺垫根本全是摆设,直直把悬疑片拍成童话片气质。一百年前,德国心理学家雨果•明斯特伯格强调电影是“一种心理学游戏”,这些游戏高明不高明考验主创者的功力。确实,编导的本事是既要把观众当猴耍,又要让猴觉得自己是个高智商的猴才行,否则只会沦为低档次的烂片,玷污了电影艺术。
应该说,国外烂片也是数不胜数,但毕竟事不关己,可以高高挂起,看了一部烂出翔的片子最多浪费了点时间,但对于国产片的关注点就不一样了,有期待就有失望,关注中国电影的走向,往往多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味道。因此文中提得较多的是国产片。
在所有国产电影中,新锐导演程耳的《罗曼蒂克消亡史》让我最纠结,又爱又恨。
如果作为单纯艺术探索上说完全够格成为佳品,甚至可以称为近年国产电影中不可多得的佳作。非线性叙事风格不按常理出牌,交叉剪接造成时空错乱,产生了浓重的悬疑气氛,这是它的高明之处。电影刻画表现剧中人物的两面性,像是玩还原魔方的智力游戏,让截然相反的行为都有充足的理由,制作水准上超越了众多同档期国产电影,例如张艺谋水墨风的《影》、陈凯歌浮华奢靡的《妖猫传》等等,令人耳目一新。
但是,主创的审美情趣、刻意扭曲的世界观,实在让人难以消受。剪辑叙事错乱割裂了电影中人物性格发展的自然走向,人物行为的前后矛盾加深了剧情的断层,而且导演还要强行加入间离戏剧效果,让每个演员都拿腔拿调地做戏,终于使整部电影走向死循环。电影里有对老上海滩江湖道义的迷恋,有对一个时代没落的哀叹,有对战争残暴的展现,生硬地杂糅在一部片子里,两者造成了彼此的不断撕扯。
编导透露出的恶趣味,或者说对于美丑的基本态度,摆出洋洋得意的姿态,有的令人错愕。当然,只要符合剧情需要,电影中有暴力、血腥和情色都是正常的,但电影不能满足于呈现,更不应该刻意消费肮脏。《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看不到任何丝毫人性的亮色,对任何一个角色都爱不起来。特别是片尾用枪杀一个无辜少年的生命获得复仇的快感,对罗曼蒂克作了彻底的反讽,下手蛮狠,但也触碰到了底线。导演借剧中人物之口自诩为“拍给下世纪人看的”,但问题是,影片留到下世纪之前,先不崩坏才行。
记得《文心雕龙》的刘勰在论诗时说过:诗之神品,天意神授,神来之笔,天然造就。其实只说对了一部分,在静等天意时,观众也应准备好一切,修养学识、审美思辩等等。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比诗、比画、比音乐都需求更多。所以对于一部电影神作,我们应该抱着一种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