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偷灯盏

灯盏,又名年(粘)灯、明灯,寓意年年前景光明,是晋西北一带自明武宗时期流传至今的正月二十五传统面食。

最初以黍米为主要材料,近年来以糯米制作居多。制作程序精细有道,成品形状多样,吃法不一,蒸炸烤,都可制作出既爽口美味,又保健养生,还可馈赠的美味佳品。

而偷灯盏,至今仍是美好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时候,每到正月二十五,妈妈上午就会将黍米面和好(具体操作早已记不清),捏出各种寓意不同的动物、物品。

有十二生肖(为主)、有花篮、有捣炭老婆婆、有水缸……

总之,五花八门,没有固定系列,想起什么好玩就捏个什么,或者孩子围成一圈,观赏母亲“手艺”时,突发奇想,说要个什么,母亲就会立刻满足。

比如孩子说:“妈妈,给我捏一个发卡,我要带。”母亲就会一边笑着数话她说:“那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带的,好!就给你捏一个。”

各种样式的灯盏盏捏好后,静等晚上点和偷了。

终于等到天黑了,家家户户将捏好的灯盏里倒上麻油,搓好纸砚放进去,各就各位(每个灯盏都有固定归所,比如小猪灯盏会放到猪圈,小鸡灯盏会放到鸡窝),点着,满院灯火通明。

经不住诱惑,出发偷灯盏!

到了花婶家,相跟的好姐妹拉我爬上窗台,我们掀开窗帘往里打量。只见桌子上摆了一大堆花花绿绿的灯盏,有狮子、小狗、小兔子、小刺猬……婆婆点上一炷清香祈祷着什么,然后将灯盏一对一对摆在神龛上、大门口、二门口。

灯盏的火花噼里啪啦随着微风一明一暗,满院子顿时灯花飞舞,烛影婆娑,一股淡淡的面香油香扑鼻而来,香味缭绕,点点灯花和天空中的明月星辰遥相辉映,漂亮极了。

等了好大一会儿,灯盏里的油燃烧完了,烛光渐渐暗淡下来。姐妹拉着我顺着墙根顺利把门口的灯盏“偷”到手。

可是“偷”树下的灯盏时,我不小心踢翻了小凳子,“咣当”一下惊醒了屋子里的婆婆,我被婆婆“逮”住了。

不过,婆婆笑着转身从神龛上取出两个灯盏儿塞到我手里,那是一对凤凰灯盏儿,金黄色的身子,七彩的尾巴,黑豆做成的眼睛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漂亮极了,我爱不释手抱着回到家。

母亲笑着讲起了“送灯盏儿,偷灯盏儿”的风俗。

原来,在我们家乡,每到正月二十五,娘家人都要给当年出嫁尚未生宝宝的闺女家“送灯盏儿”,也叫“添仓”,寓意给女儿的婆家仓库里添置一些东西,给女儿送去节日的关心和祝福。

各家各户灯盏里油花燃尽,邻家的孩子们都偷偷摸摸把灯盏互相“偷走”,主人家不但不生气,而且期望偷走的越多越好:“今年偷个灯头儿,明年生个孙猴儿”,预示着“点灯盏”和“偷灯盏”的两家人都会多子多孙,幸福美满。

    正月二十五偷灯盏儿,偷的不仅仅是祝福和吉祥,也是长辈对女儿的关心和呵护,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更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偷灯盏(转载)

正月廿五添仓节,

家家都把灯灯捏。

仓官爷,饮马来,

麻子黑豆驮回来,

五子登科天地爷,

灯火辉煌放光彩!

打炭小子看门狗,

大人小孩满院走,

又烧香来又磕头,

期盼来年大丰收!

少时无知真大胆,

跑到人家偷灯盏。

大街小巷一抹黑,

一边偷来一边吃,

面灯挤成一圪突,

口袋油下黑圪出。

生活虽苦心里甜,

转眼已过六十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童年记忆——偷灯盏)